戰時文物怎保存 故宮院長:3個月內提出疏散規劃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俄烏戰爭不只影響軍事、政治和民生等層面,攸關國家文化延續的珍貴文物該如何保存也引發國際討論。而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今天受到立委質詢,萬一兩岸發生戰事,故宮文物是否有撤離方案?院方回應,過去只有針對火災、水災和地震等情況進行演練,會在3個月內提出應變方案,預計在7月進行戰爭情境推演。
仔細緩慢的包裹畫作,再小心移動到安全場域。俄烏戰爭延燒,位於烏克蘭的利沃夫國家博物館,館方人員持續搬移珍貴文物,一刻也不敢馬虎。在戰火下如何避免珍貴文物被波及,話題引發國際討論。國立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在立法院備詢時,也被提問到相關議題。
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回應質詢時表示,「我們(故宮)有70萬件文物,真的要及早去因應文物的疏散環境,有各種各樣更高的考慮,其實我現在腦海中裡面是沒有那樣的地方的。」
腦海中沒有這種地方,是因為在有安全場所的情況下,還無法得知環境是否符合文物保存需求。吳密察認為,要是遭遇戰爭,故宮69萬多件文物還要區分各種層級移動,但至於戰爭的相關演練,目前還沒有進行過。
吳密察指出,「故宮到台灣來幾十年,還沒有做過戰爭必須緊急疏散的演練,是不是要做到像文物要整個疏散這樣打包的演練,我不敢說我們必須常常做。」
故宮承諾,將在3個月內提出戰爭防災演練和文物疏散保存等規劃。而實際上故宮有許多文物曾經經歷過九一八、八年抗戰和國共內戰等戰亂,一路顛沛流離輾轉來到台灣安身,目前的文物保存還是以故宮北院的山洞庫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