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 可補強間接民主之不足

歐洲是直接民主公投的發源地,雖然公投在歐洲行之有年,但每個國家實行公投的經驗都不一樣,所代表的意義當然也不同,而反觀台灣,史上第一次的公投是由2004年競選連任的陳水扁總統所發動的,但飽受公投綁大選的抨擊,不過這樣的做法在歐洲國家其實有跡可循,學者甚至認為,台灣將來很可能會跟法國一樣,公投不但會頻率增加,而且變成總統達成政治目的主要手段。 去年五月29號,歐盟創始國之一法國,舉行歐盟憲法公投,在超過七成的投票率下,法國以將近55%的得票率否決歐盟憲法,投下反對票的民眾在巴士底監獄廣場狂歡慶祝。緊接著法國腳步,荷蘭在六月一號同樣以公投拒絕歐盟憲法。這樣的結果讓歐盟執委相當失望。 其實,除了瑞士經常舉行公投之外,公投這種被視為民主普世價值的直接民主方式,在以代議政治為主的歐洲,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熱衷。 在公投歷史悠久的法國,公投儼然成為執政者操作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 類似的操作手法,也在我國出現,總統陳水扁在2004年競選連任時發動防禦性公投,雖然投票率不過半,卻也寫下首次全國性公投紀錄。學者強調,公投的價值不能單單只看結果,重要的是過程。 學者認為,公投的學習過程應該從鄰里地方上,人民關心的事情開始,而非一蹴躍昇到國家認同議題,但依照台灣的政治發展現況,公投將來成為政治性工具的機會似乎較大。 無論公投題目是蓋不蓋焚化爐,或是企圖政治綁樁,公投都是民意的直接表達,而僅有的兩種答案,yesorno,兩個面向在投票前後,都應有被充分討論的空間。張玉菁賴勳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