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保留隆恩圳遺蹟 紀念巡臺御史開水圳之恩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乾隆君坐位第59年,巡臺御史李宜青,來到竹山地,捐銀兩百兩,招募田佃同齊開水圳,引濁水溪水,入去社寮四庄頭予農民好淹田,人稱隆恩圳,尾手這條水路嘛閣過翻幾若擺。啥知影講2十幾年前,集集欲建設水壩的時,煞講欲拆隆恩圳,經過眾人爭取,上尾一截舊磅空,才留有落--來。這也欲教育下代人,飲水思源頭的道理。

開手電仔照水路,行佇咧隧道內底的人,都攏共身軀壓予低低,遮是南投縣竹山鎮的縣定古蹟─隆恩圳。毋好看這水圳無夠氣,對磅空口,「第一號隧道」「昭和三年」的字樣,就會使知影伊是日治時期的產物。這水圳對往過靠田園食飯的竹山人來講,意義重大。

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64年,寧都客家人巡臺御史李宜青,巡視竹山的時,因為看著當地農民無水im田,生活得袂過袂落去,就捐錢倩人隧道,引濁水溪的水,去社寮、溪洲仔和後埔等等,濟共四个庄頭。這隧道攏總有831公尺這呢長,不過因為年久失修,這馬只賰無到200公尺。

富州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講,保留隆恩圳,毋那是紀念巡臺御史李宜青助贊開水圳的恩德,也望予後代了解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就愛拜田頭,這个飲水思源的道理。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