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稻稈再利用 環保、藝術兼具價值增

台灣在稻米收成後產生的稻草,一年約有150萬噸。為讓這些農業廢棄物有重新利用價值,新港文教基金會邀請兒童、創作藝術家帶領民眾,利用稻草製作盤碗。

撿一把稻稈沾濕,折成一圈一圈後,再用針線固定。為推廣稈稻再生觀念,嘉義縣新港文教基金會舉辦稈稻藝術課程,讓親子到農村體驗不同的環境。

家長謝小姐表示,「做了老半天就一直斷線,要不然就是抓不好。這個是一個蠻不錯,我覺得可以傳承的手工藝。」

家長徐小姐則分享,「可以讓小朋友體驗,像這種農廢作物可以再利用。」

台灣一年產生的稻稈約有150萬噸,除了打碎製成肥料之外,更多時候都是焚燒處理,造成汙染。新港文教基金會希望可以在農村推廣正確觀念,邀請老師舉辦一系列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的課程。

講師王薰苹解說,「如果我們可以把它藉由手工藝,讓它變成比較像藝術品或是可以實用的東西,會比較增加它的利用價值。」

新港文教基金會陳潮江說,「盡量推動,不要給農民們隨便輕易燒掉,造成汙染、浪費資源,又製造空氣汙染。」

用稻稈製造一個碗盤,時間差不多2小時。上課老師表示,做出來的碗盤除了可以裝乾食,在清潔上也很簡單,可以說是環保又藝術的農業創造。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