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魚梯易堵塞 花蓮打造「之字型」魚道
溫嘉楷 / 花蓮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讓溪流防洪治水工程能兼具生態環保與永續發展,水保局花蓮分局半年前開放環團和學術單位一起討論,並以壽豐鄉荖溪為示範,打造出全國第一條「之字型」魚道,希望能取代傳統容易堵塞的魚梯。
來到花蓮壽豐鄉的荖溪河床,這裡就是國內第一座之字型魚道的示範區,它和傳統攔沙壩魚梯最大的不同,就是較長且趨緩的流路,可以減少泥砂堵塞,魚蝦也比較好通行。
施工單位土木工程技師詹家賓說明:「目前國內魚梯有一些失敗案例,在於說它的出口入口會有淤沙的一個問題,那我們現在是採用一個、比較大斷面的截水牆,然後在常流水的時候,讓水能夠走這個之字型魚道。」
此外工程單位還在攔砂壩下游保留深潭,讓魚蝦在枯水期時有地方存活,外界相當好奇,這些關心生態的工法似乎和以往不同,原因就是水保局花蓮分局在半年前開放環團和學術單位參與施工計畫。
水保局花蓮分局科長陳彥旭表示:「希望能在公部門跟私部門之間搭起一個平台,在前期設計的時候就納入各方的意見,避免到後期公家花了預算,可是民眾也不會認同。」
水保局稱此為共學,受邀的環保團體和學術單位都認為不錯,畢竟每個地方的生態與環境都不同,討論後的工法比較符合在地。
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專案助理郭家暢表示:「它確實是幫助了水域縱向廊道的打通,就是可以讓上下游的水中生物可有一些互動。」
台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理事長鍾寶珠也對公私部門合作表達肯定,「我覺得是進步了啦,就以往很多時候都是工程完工之後,發現很多問題其實都沒有溝通的管道。」
而此之字型魚道將在荖溪流域陸續興建七個,總經費共1068萬,水保局強調,此計畫案雖為示範,但未來轄區內的溪流改善工程,都會努力朝此例執行。
來到花蓮壽豐鄉的荖溪河床,這裡就是國內第一座之字型魚道的示範區,它和傳統攔沙壩魚梯最大的不同,就是較長且趨緩的流路,可以減少泥砂堵塞,魚蝦也比較好通行。
施工單位土木工程技師詹家賓說明:「目前國內魚梯有一些失敗案例,在於說它的出口入口會有淤沙的一個問題,那我們現在是採用一個、比較大斷面的截水牆,然後在常流水的時候,讓水能夠走這個之字型魚道。」
此外工程單位還在攔砂壩下游保留深潭,讓魚蝦在枯水期時有地方存活,外界相當好奇,這些關心生態的工法似乎和以往不同,原因就是水保局花蓮分局在半年前開放環團和學術單位參與施工計畫。
水保局花蓮分局科長陳彥旭表示:「希望能在公部門跟私部門之間搭起一個平台,在前期設計的時候就納入各方的意見,避免到後期公家花了預算,可是民眾也不會認同。」
水保局稱此為共學,受邀的環保團體和學術單位都認為不錯,畢竟每個地方的生態與環境都不同,討論後的工法比較符合在地。
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專案助理郭家暢表示:「它確實是幫助了水域縱向廊道的打通,就是可以讓上下游的水中生物可有一些互動。」
台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理事長鍾寶珠也對公私部門合作表達肯定,「我覺得是進步了啦,就以往很多時候都是工程完工之後,發現很多問題其實都沒有溝通的管道。」
而此之字型魚道將在荖溪流域陸續興建七個,總經費共1068萬,水保局強調,此計畫案雖為示範,但未來轄區內的溪流改善工程,都會努力朝此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