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今天首度公布「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調查,結果發現「營養不均」、「情緒困擾」及「對職業生涯感到迷惘」,是弱勢兒少成長中的三大問提。
對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而言,可能三餐都成問題,有些孩子為了省錢,可能選擇不吃早餐、甚至不吃午餐,長期下來,不僅可能影響學習,也恐怕成為健康隱憂。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指出,「第一個會影響他的學習,餓著肚子去上課,注意力不太集中。」
調查發現,有一成五弱勢兒少不吃早餐,主要原因是「沒有習慣吃」;有六成六兒少、為了省錢不吃午餐,導致兒少體重稍重與肥胖比例明顯上升;此外,弱勢兒少因為環境因素,容易緊張、苦惱、動怒等情緒困擾,尤其以高中職比例達六成二、最為明顯;進一步詢問弱勢兒少對未來就業規劃,回答「不知道」比例比兩年前高,顯示即使受扶助兒少對於職涯仍感到迷惘、缺乏自信。
對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而言,可能三餐都成問題,有些孩子為了省錢,可能選擇不吃早餐、甚至不吃午餐,長期下來,不僅可能影響學習,也恐怕成為健康隱憂。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指出,「第一個會影響他的學習,餓著肚子去上課,注意力不太集中。」
調查發現,有一成五弱勢兒少不吃早餐,主要原因是「沒有習慣吃」;有六成六兒少、為了省錢不吃午餐,導致兒少體重稍重與肥胖比例明顯上升;此外,弱勢兒少因為環境因素,容易緊張、苦惱、動怒等情緒困擾,尤其以高中職比例達六成二、最為明顯;進一步詢問弱勢兒少對未來就業規劃,回答「不知道」比例比兩年前高,顯示即使受扶助兒少對於職涯仍感到迷惘、缺乏自信。
心理諮商師楊淑貞指出,「在那整個環境的氛圍裡面,高壓力的環境,事實上兒童感受力更強,他們更單純,以至於他的情緒困擾可能比一般家庭的孩子就會更嚴重。」
家扶基金會建議,現行校園輔導室大多以心理諮商為主,如果能多挹注職涯探索資源,並與各教育系統合作,可以及早幫孩子進入職場做準備,有了穩定的工作環境與收入,就可避免落入貧困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