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農會稻穀乾燥中心 助雲嘉彰烘稻穀

王威雄 / 雲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近年來氣後極端,間歇性大雨常造成稻作倒伏,中部農民搶收稻作以後,常常要熬夜繳交濕穀或運往外縣市烘乾,實在很辛苦,今年西螺農會已增設鹿場稻穀乾燥中心,未來包括嘉義、台南各縣市稻穀收成,也能運到該中心處理。

大雨過後稻穗泡過水,若沒即時搶收恐怕發芽、影響收成,過去這種情況時,農民會搶收稻作,卻又因為稻穀乾燥中心烘乾量有限,需要半夜排隊,甚至等不到,現在農糧署、西螺農會斥資2億經費,在西螺鹿場成立區域性乾燥中心,雲林農民說,「有的收不下會拿去外縣市,載去很遠地方乾燥,這樣就很麻煩,如果有這場這樣就很好辦了。」

雲林農民表示,有時因為乾燥量有限,糧商收購價格就會壓低,減少收益,而西螺農會表示,以往西螺地區已有 2處乾燥中心,一次處理量500公噸、總貯存容量11000公噸,若加上鹿場新廠,一次處理量420公噸、貯存容量9000公噸,容量和處理量都會多出一倍,西螺農會總幹事廖錦富說,「這乾燥中心最主要目的可以處理雲林、嘉義和彰化,這3個縣市割稻時間算沒有同時,所以可以做互相支援。」

西螺農會表示,104年五月份梅雨,造成許多稻作還未成熟農民就搶收,乾燥中心無法應付,後來協調各地農會支援,但光是人力和運輸成本就增加了600萬,全由農會吸收,現在區域性乾燥中心成立了,希望改善稻穀乾燥量不足問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