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工程困難度不下雪隧,這幾年來光是隧道工程,大大小小坍方事故已經超過200次。學者分析,東部岩層受地震壓力與溫度影響,屬於「變質岩」,因此在隧道施工容易出現溶水、滲水現象,一旦觸碰到岩層斷層也容易造成坍方。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全長38.8公里,共8座隧道,2011年1月正式動工,工程困難險阻,通車時程一再延宕。地質環境學者分析,一旦地下水層被擾動,變質岩易造成「抽坍」現象。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劉瑩三說,「比較破碎的地方可能會有斷層。變質岩裡面的這些頁理比較發達,這時候地下水會順著這個通道去流動,可能會造成有坍塌的現象。」 蘇花改工程處指出,這次谷風隧道的抽坍,與強降雨有直接關係。但學者劉瑩三予以駁斥,認為關聯性不大:「地下水生命週期還蠻長的,也就是說你今天下的雨,大概要過很久的時間,可能是數萬年、可能是數十萬年。跟最近的下雨原則上沒有什麼大的關係。」 環保團體則認為,東部岩層複雜,施工難度高,加上近年氣候異常,未來蘇花改即使通車,也可能面臨預警性封路,建議政府應該尋求海上替代運輸方案。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表示,海上運輸可能不會是主要運輸工具,「可是做為緊急替代跟備援的角色,海上的發展應該更加完善才對。」 學者認為,現階段蘇花改工程需要克服抽坍與湧水問題。如果無法解決,恐怕很難按照既定時程108年底全線通車。 黃立偉 彭耀祖 台北報導
蘇花改工程難度高 隧道坍方已逾200起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