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漁.長照缺工 政院研擬"勞動移民"

行政院公布「缺工缺才」解決策略,其中,為了解決農業、漁業和長照等缺工問題,政務委員、林萬億認為,移民政策必須採「計畫型移民」。未來將研議,開放農業、漁業和長照等「勞動移民」,並以新南向國家,做為引進的起始點。 好幾個學生跟著新社菇農學習處理香菇的分級和包裝,台中市政府為了解決農業缺工,今年首次舉辦學生農業見習,不過緩不濟急!有鑑於台灣農、漁業與長照缺工問題嚴重,行政院研擬以「勞動移民」來因應。 行政院政務委員 林萬億 (106.11.10):「我們會開始重新來檢討,對現有的人才跟人力,以及未來計畫型的人才,跟人力的移入,如何讓他從現在短期的工作,可以延伸到更長期,以至於到移民。」 林萬億表示,可以引入新南向國家的學生就讀,並做產學或建教合作,畢業後再給工作簽證,一段時間後,只要符合台灣人力需要,應思考開放居留或移民,現階段可從「海青班」開始規畫,辦理海青班有十多年經驗的明道大學認為,這對海青學生會有吸引力。 明道大學國際長 蕭雅柏:「海青的學生他可能會有一些就學經濟上的考量,或者未來工作上的這個需求;如果政府願意做這樣一種配套推動的話,我想對於海青的學生,來自於東南亞,他們應該很樂觀其成。」 不過勞工團體認為,政府現階段要解決的,應該是惡化的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如果能改善,人力和人才就會主動進來。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吳靜如:「如果你要南向政策,然後呢?要讓要好的人才進來的話,想也知道你應該把你的勞動條件做好,人家會主動進來嘛。你現在用這種不但是,所謂圈地蓄奴的方式,然後同時也把台灣本來的勞動力都往下掉,這種越來越糟糕的狀況,誰願意進來呢?」 行政院主動拋出,延攬外籍生加入農漁業,也有人質疑,目前農業最缺的是基礎勞力,外籍生能否長做、長留,而延攬藍領勞動力,為何不能以擴大移工名額來因應,計畫型移民的概念,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斟酌與討論。 記者 邱植培 彭煥羣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