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開放小三通 澎湖期待又怕受傷害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鏡頭轉到澎湖,關心澎湖的未來,華航空難事件後,澎湖觀光業受到史無前例的重創,澎湖居民爭取比照金門馬祖小三通的呼聲愈來愈高,雖然中央態度遲遲沒有鬆口,但是澎湖的商港和機場建設規模,卻已經朝向國際化作準備。澎湖地方的期待,無非是希望在交通上,成為馬公廈門航線的中繼站,但對在地的澎湖人來說,小三通卻不見得符合全部居民的期待。 飛機降落澎湖馬公機場後,很難不去注意到,眼前矗立的一座龐大的圓弧海浪建築。這座造價高達15億元的馬公機場新航站,六月底即將落成啟用。總基地高達3萬7千坪的一期航廈,有著胸懷國際的計劃,預定十年內達到每年350萬人次的載客量,二十年內目標,完成403萬人次的國際級航運量。 高植澎:希望澎湖成為馬公廈門的中繼轉運站。 賴峰偉:希望宗教直航能為澎湖帶來商機。 剛擴建的馬公商港也不例外,出入商港的動線中,不僅標示了國際線,更設置了海關的入關作業櫃檯,海空的交通建設,都自為澎湖的國際化預做準備。不過,主管小三通放行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始終堅持,澎湖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意義特殊,開放國際化還言之過早。 對澎湖海邊討生活的漁民來說,小三通只不過是個不切實際的名詞。 在澎湖赤砍捕魚超過30年的張清秋,是補丁香魚的老手,他說,如果連魚貨都要通,大陸便宜的魚價一打壓,澎湖漁民根本沒有生計,阿秋覺得,與其開放小三通,倒不如先開放大陸漁工上岸,來的實際。 觀光業者則把小三通視為人潮的開始。 澎湖人口不到九萬,人口外流比例卻一年一年升高,農漁業者害怕小三通帶來大衝擊,觀光業卻期望從這個起點,找回澎湖的生機。澎湖人在小三通的矛盾,不在中央所謂的安全考量,而是如何求取一個整體的經濟利益。公視新聞江慧真陳立峰採訪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