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莎韻之鐘 殖民時代"愛國"樣板故事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今年是沙鴛之鐘」事件發生滿七十週年,這樁日治時代,發生在宜蘭南澳的少女落水事件,曾被當時日本政府,還拍成電影宣傳,但根據學術的研究發現,事實不是這樣,學術界特別辦研討會。 小朋友的舞蹈,重現了這段七十年前的歷史。 為了送被徵召入伍的日本老師上前線,泰雅族少女莎韻在風雨交加的天候裡,落入了滾滾的急流中,從此香消玉殞。原本這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件,但卻被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詮釋成宣揚愛國主義的案例,不但進行了一連串的立碑活動,還找來日本畫家?月桃甫畫畫像、請作家寫成小說,甚至還進入了當時的教科書,成了家喻戶曉的故事,就連當時中日首屈一指的影星、李香蘭也來到台灣,在1942年以這段故事為主軸,拍出了這部黑白電影。 而裡頭的歌曲「莎韻之鐘」,更成了當時的流行歌曲,經歷過日治時代的老一輩,每個都能琅琅上口。 這首歌曲、流傳了半個多世紀,但事實上,經過學者的考證,莎韻雖然真有其人,但故事裡、泰雅少女與日本老師相戀的故事,卻是當時殖民政府為了要實行皇民化運動、杜撰出來的。 對這段七十年前的歷史、宜蘭的耆老記憶猶新,而日本媒體多年前、也找出了故事中的男主角,證實了事實上,這位日本老師根本不認識莎韻。 單純的泰雅少女變成了愛國少女,莎韻壯烈犧牲的形象,成了殖民政府用來教化人民的文化符號,也意外造成了從歌曲、和電影的流行,但是長久以來,這段不真實的歷史,對泰雅族人來說,卻是莫大的傷害。學者希望藉由研究,還原這段歷史真相,也還給泰雅族人一個歷史公道。 記者蘇玲瑤、陳保羅 宜蘭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