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種「台灣葉鼻蝠」 群聚池上玄天宮塔樓30年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大多數的人對蝙蝠存在負面偏見,但在台東池上的富興村,有間廟宇30年前興建時,因為塔樓還沒有完全封住,沒想到就飛來蝙蝠「入住」,後來慢慢的形成一個族群,數量最多有上千隻。當地的保育團體長期觀察,發現牠們是台灣特有種「台灣葉鼻蝠」,是台灣最大型的食蟲蝙蝠,對當地的農作物很有幫助。由於現在野外的蝙蝠愈來愈少,保育團體就在廟裡的空間設立了解說站,希望改變人們對蝙蝠的偏見。
池上鄉玄天宮建造了30年,到現在還沒有完工,在屋頂上的塔樓卻刻意留下一個洞口,因為管理員有一天發現,傍晚時會有蝙蝠從洞裡飛出來,後來數量愈來愈多。宮廟管理員認為,蝙蝠象徵福氣,後來就讓出這個塔樓空間,跟蝙蝠和平相處。
池上玄天宮宮主張瓏議表示,「蓋太子樓後那個洞,有1年感覺到說,怎麼會有那麼多蝙蝠在這裡出入,去看就發現整個都是蝙蝠,這個特色就是有福氣的地方。」
當地的保育人士說,住在廟裡的蝙蝠是台灣特有種的「台灣葉鼻蝠」,是國內原生種最大型食蟲蝙蝠,能幫助農民除蟲害。
傍晚保育團體還用紅色玻璃紙放在鏡頭前,避免反射光傷害牠們的眼睛,記錄下台灣葉鼻蝠在當地的行為路徑。
經過調查,這處蝙蝠洞最多有上千隻「台灣葉鼻蝠」,由於附近都是農田,有大量昆蟲食物來源,而且廟方又特別給牠們住的地方,就形成了一個族群。
當地保育人士林耿弘說明,「有大概600到700隻左右是台灣葉鼻蝠,牠大概是晚上、黃昏的時候會出去,然後到白天的時候會回來,其實我們上次帶導覽解說的時候有帶大家去看,蠻壯觀的。」
但池上鄉其他地方卻很少發現「台灣葉鼻蝠」聚集,當地保育團體認為,可能跟棲地破壞和人為干擾,以及農藥過度使用有關,接下來會再深入調查。
不過,為了讓一般人翻轉蝙蝠是壞動物的偏見,現在在廟裡設立導覽解說,希望讓大眾重新認識蝙蝠,也是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生物之一。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