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災情頻傳,老弱偏鄉該怎麼自主防災?【獨立特派員】

八月初,西南氣流帶來超大豪雨,受重創的民眾,有不少還是七月中度颱風丹娜絲的受災戶。他們多是老弱同住、老老相依、甚至是獨居老人,導致地方自主防災的動員力和能量都不夠。面對極端氣候,未來很可能有超越過去紀錄或人力所能應對的、更大規模的災情。該如何自主防災?

雨量直逼莫拉克風災 台南沿海遭受重創!

今年8月初,西南氣流造成中南部地區,連7日罕見豪雨,災情頻傳,台電工程車還受困在路中央,輪胎被淹到看不見。高雄街頭下雨下到長出大菇,總雨量直逼莫拉克風災的2823毫米。

南投以及雲嘉南高屏,有17鄉鎮降雨都達到超大豪雨。嘉義太保時雨量最大,來到123毫米,連續7天測站最大日雨量超過200毫米,也寫下28年來的歷史紀錄。

台南七股區西寮里里長柯勝強直言,老人都用家裡電話而已,連手機都沒有。那晚若漲潮,一定滅村。

中颱丹娜絲重創南台灣,超過100萬戶停電,約726人受傷,2人死亡。農業及民間設施損失約32.8億元,至少有1.6萬戶房屋屋頂破損。

災後25天,採訪團隊來到台南沿海災區,海邊可見被吹落淹沒的廢棄物。船隻損害嚴重,漁民忙清殘骸;海水仍高漲,地方政府及時把堤防加高約60公分,預防再倒灌;路邊倒塌的電線桿,已經修復。

台南七股區樹林里里長黃寶田轉述「有的人說我活到八、九十歲,從來沒有遇過這樣的颱風。」

走進村落,行動基地台支援仍未完全恢復通訊的角落;巷道裡,在各方志工與地方政府的協助下,村莊已清理完大半。但災後痕跡依舊明顯,不時可見災情造成的許多廢棄建材、家具、家電等廢棄物堆置。

 

沿海一帶,大量電線桿被吹倒,導致當地停水停電近10天;尤其通訊中斷,難以即時回報災情。西寮里居民8成以上是長者,只能任由災情肆虐,宛如孤島。(圖/獨立特派員)

 

偏鄉老人獨居狀況普遍 如何加強自主防災能力?

災後大量屋頂損害,各地搶聘整建工班,導致地方人力供不應求。慈濟志工協助調度,媒合外縣市工班進入災區。但修屋頂得爬高,需專業師傅施工。慈濟志工隊伍就守在底下,幫忙接廢棄物,加快施工速度。而志工觀察到,沿海地區許多老宅是瓦片屋頂,不耐強風豪雨,所以幫災民蓋上的新屋頂,更堅固。

慈濟台南區災害應變中心副召集人林千用建議,這種災難發生的時候,政府要去串聯更多的慈善團體。

而當地老人獨居的狀況,非常普遍。

台南市社會局局長郭乃文說明,台南16個災區裡面,有列冊的獨自生活的老人就有1045位。

因此慈濟志工在協助修繕同時,也試圖減少獨老人數,維護他們日後的居住安全。

慈濟台南區災害應變中心副召集人林千用表示,第一階段要勸那些「孤老」或「兩老」去依親。如果沒有得依親,就要去鼓勵他去住長照機構。

極端氣候的威脅下,政府近幾年重視社區自主防災韌性,例如「強韌台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協助居民組成應變小組。但偏鄉多老弱居民,自主防災能及應變力,其實備受考驗。

 

偏鄉人口老化結構,時常伴隨著老宅安全隱憂,就像此次丹娜絲風災,老房大多抵不過強風,而沒被吹走的結構,也可能已被損壞,造成日後防災的後患。(圖/獨立特派員)

 

從防災到災後心理輔導 政府單位還能做些什麼?

災前預防性撤離,可能是最能確保生命安全的方法。只是,老長輩可能基於堅守家園觀念,仍不願離開。在西南氣流風雨欲來的這天,社工再次訪視受災戶。

台南社會局社工及家福科主任曾琪富說明,會先評估他的安全程度,如果說他們家的資源是有一定的話,可以先讓他們到其他的親屬家去,或者是社會局協助臨時安置。後續還會再看這個案家是不是需要心理諮商。

台南市社會局局長郭乃文指出,未來也希望以社工師為基礎,幫忙其他要加入協助救災的人。

台灣社會高齡化,加上極端氣候趨勢,未來更容易發生超出過去紀錄,或人力所能應對的災難。經過丹娜絲颱風的教訓,民間與政府應加強協作,健全社區與偏鄉的自主防災系統,防範未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