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瓶鼻海豚用海綿狩獵防受傷 也學會適應聲納障礙

海豚的聰明超乎想像,科學家多年前就發現,澳洲鯊魚灣海洋保護區的瓶鼻海豚,會撿拾海綿當作嘴巴前端的保護套,翻找海底砂石之間的沉積物,把躲藏其中的魚給趕出來再捕抓,也因為有海綿的保護就不容易受傷。最新研究更發現,使用海綿會妨礙海豚重要的聲納探測系統,但牠們也學會克服障礙,讓科學家們很佩服。

澳大利亞西南部的鯊魚灣,部分海豚會用一種獨門技巧來獵捕食物,秘訣是嘴巴最前端頂著一塊海底撿來的海綿。

奧胡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傑考布斯說明,「牠們撿大概這種大小、籃子狀的海綿,然後把它頂在嘴前端的吻部,用它去翻動海底的沉積物,在沙子、礁岩之間探索,把躲藏其中的魚給驚嚇出來。等魚都跑出來,牠們就會丟掉海綿,迅速追上去把魚抓住,然後撿回海綿繼續捕魚,會一直重複好幾個小時。」

就像人類挖掘砂石,要戴手套保護,海綿也能保護海豚翻找獵物時不被礁石刮傷。

科學家說,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技巧,在鯊魚灣的幾個海豚族群中只有5%,也就是大約30隻海豚會用海綿。主要是海豚媽媽生下小海豚後,帶著牠們生活的3年、4年間,耳濡目染地傳承下去,但也未必每一隻後代都能學會。

研究團隊現在進一步發現,海綿雖然能保護嘴部,卻也會妨礙海豚的回聲定位,也就是從前額發出聲波像聲納一樣探索環境,鎖定獵物的能力,但使用海綿的海豚也克服了這個障礙。

傑考布斯表示,「這就像戴了一副度數不對的眼鏡,一切看起來都有點奇怪,但你仍然可以學習如何適應,你可以學習如何補償這種干擾。我們認為海豚就是這樣做的,戴著海綿,還是持續使用回聲定位,但要學會補償那個擋在前面的東西。」

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7月的《皇家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專家說,鯊魚灣的海豚是唯一被發現會使用海綿的族群,因為當地幾十年來都是海洋保護區,保存了完整的生態環境,也讓科學家有機會從上世紀80年代觀察到今天,紀錄這種方式如何代代傳承。

戴爾豪斯大學海洋保護教授沃姆指出,「之所以能了解這些行為模式,海豚之間重要的社會關係以及文化連結,是因為鯊魚灣是一個受保護的區域,我們今天才還看得到海豚、鯊魚、海鳥、儒艮,還有健康的海草床,以及支撐整個魚類族群的棲地,海豚賴以捕食的對象。」

如果鯊魚灣不是保護區,整片海域就可能受到人類干擾,像是被拖網漁船摧毀海底地貌生態、海綿無法生長、海草床等魚類棲息地毀壞,海豚也就沒機會發展出這種獵捕技巧,甚至連主要糧食魚類,數量都會大減。

專家認為,鯊魚灣的例子,說明了還原保存自然環境的必要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