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日科夫和塔布特這對夫妻,剛重新裝潢好的2房公寓,位在莫斯科東北方,總人口30萬人的梅季希。2人的總收入是30萬盧布,較當地的平均薪資高了10萬盧布,育有3名子女,外出有汽車可以代步,日常吃的用的,家附近的超市應有盡有。
蒲亭(Vladimir Putin)出兵烏克蘭之後,儘管有警告稱經濟衰退和高通膨將隨之而來,但這對夫妻和許多俄羅斯人一樣,認為俄國經濟已經良好的適應了西方的制裁,即使這意味著要永遠和一些知名西方品牌說再見。
俄羅斯職業婦女塔布特說:「從我每天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休閒、朋友、嗜好以及興趣,我真的沒有感受到這些制裁的影響,沒有說少了哪一個品牌就留下一個空缺。難道我會覺得缺了它們不行,像是『喔,我內心再找不到像這個包包的替代品』,沒有這種事。」
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之後,西方國家開始對俄國實施經濟制裁;2022年全面出兵烏克蘭,制裁變得更加嚴厲,以歐盟為例,已經祭出了18輪的制裁措施。
莫斯科的因應之道是擴大自產,貿易對象從西方移轉到所謂的友好國家,像是中國,還有就是花多一點錢從第三國進口。
對一般俄羅斯人來說,最明顯的改變是超市、百貨商場的貨架上,西方品牌不見了;俄國版的速食餐廳「Vkusno i tochka就是好吃」,取代了美國的麥當勞。
俄羅斯上班族杜日科夫表示,「事實上某些西歐品牌離開也不是災難,那是他們的選擇,他們想走就走,真正的問題是3年或4年之後,他們開始說『我們想回來』,然後我們就會問,『我們有需要你回來嗎?』」
至於度假的話,多數歐洲國家切斷了與俄國的直航,他們就改國內遊或是前往拉丁美洲。塔布特表示,他們就去過委內瑞拉旅遊,同樣是遭美國制裁,而且對俄國人非常友好親切的國家。
俄羅斯職業婦女塔布特說道,「我有正式工作,加上所有的稅,財務扣除該繳的費用,我們公司會根據通調整薪水,這個調整不一定能全面彌補一整年來食品雜貨的上漲,但總歸我們還是有加薪。所以我能講說,和3年前相比,我們原本可以買1公斤的蕎麥,現在只能買600公克。然後就為了這個痛哭嗎?不是的,情況並非如此,就我所知現在全世界都通膨。」
但這對夫妻也坦承,還是有難以預期的麻煩要面對,2年前他們發生了一場車禍,韓國製的起亞汽車受損,因為制裁零件奇缺,車子等了3個月才修復。杜日科夫指出,這讓他決定把起亞賣掉,改開中國車。
杜日科夫表示,「我轉向中國汽車製造業,就發生在那段轉換期,韓國、德國、美國品牌撤離俄羅斯市場,他們停止供應零件,然後我的車正好需要修理,我3個月沒車可以用。那之後我領悟了,或許把我心愛的韓國車賣掉,換一輛差不多的中國車比較合理。」
官方數據顯示,軍事行動頭2年在大量國防軍事投資的帶動下,經濟強勁成長,經歷了所謂的過熱階段後,現在開始逐漸放緩。通膨也開始走高,過去1年以來,超越了央行通膨目標的1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