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察覺社會情緒 教育部推5年學習計畫

教育部今(9)日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表示,2025年到2029年共5年推動「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讓學生透過自我覺察與管理情緒,理解他人情緒,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和他人建造良好關係。

睽違12年,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再到嘉義市辦理,市長黃敏惠在風災復原空檔蒞臨開幕式,被外界稱為教育市長的她說,教育是現在最困難的工作。

黃敏惠表示,「在最辛苦當中,我們必須真的要復原重建的時候,教育是不能慢的。」

數位科技帶來便利,也造成學生注意力與心理健康挑戰;而師生關係、學生間關係緊張,該怎麼辦?教育部宣布2025年到2029年推動「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

教育部長鄭英耀提及,「能夠透過理解覺察自己的情緒,能夠有一個更好的自我管理,也同時能夠覺察到他人的一個情緒,能夠有一些同理心。所有的這些人際處理,包括生活日常的、包括學習上,都能夠讓那個品質更好。」

國教院指出,現行中小學課程具有社會情緒學習的核心概念,但教學現場學生往往缺乏系統連貫的學習,體驗與實踐的機會與情境。

國教院副研究員林哲立說道,「給學生回饋就是在做社會情緒學習,所以過去我們國際調查會發現,老師很少給學生回饋。」

教育部表示,社會情緒學習的議題,已在新加坡、美國、澳洲等多國推動,美國約有16州將其納入該州課程綱要。近年各縣市透過專案推動,邀集到局處長會議分享,其中一個重點是大人必須以身作則,從校長到老師也能覺察情緒,若發生錯誤,向學生道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