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壇巨擘鄭愁予逝世 學者:作品兼具歷史和藝術意義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知名詩人鄭愁予在美國時間13日凌晨4時辭世,享耆壽91歲。他幼年經歷戰亂,來台發表〈錯誤〉等的詩作,〈錯誤〉中寫下的「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廣為流傳。學者認為,他的詩作樹立現代抒情詩的基本模式,兼顧歷史及藝術的雙重意義。
已故詩人鄭愁予在2012年12月曾經表示,「《宋詞》讀到辛棄疾『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我覺得這最合適做我的筆名。」
述說為何以「鄭愁予」做筆名的典故,知名的詩人鄭愁予充滿情感的詩作,就如同他的筆名一樣感性,如今都成了追憶,因為鄭愁予在美國時間13日辭世,享耆壽91歲。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出生於中國山東,出版過《夢土上》、《燕人行》、《刺繡的歌謠》等詩集。
已故詩人鄭愁予2012年12月曾經說道,「我極愛《九歌》,因為《九歌》在《楚辭》裡是最容易了解和接受的一部分,音樂性很強。」
鄭愁予幼年經歷戰亂,來台發表〈錯誤〉詩作,其中寫下的「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廣為流傳。他也曾獲得青年文藝獎的新詩獎,由當時擔任救國團主任的蔣經國親臨頒獎。
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王偉建表示,「媽媽帶著他逃難,然後他看到國軍部隊經過戰爭洗禮過的古城,看到媽媽期待,看能不能看到從軍的爸爸,結果最後沒有看到,失落,就寫下這一個。而且他也解釋,因為那個砲是用馬車拖的嘛,經過那個古城的石板道上的聲音。」
鄭愁予年輕時赴美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耶魯等大學等校任教,2005年返台後,曾在東華等校擔任駐校作家和講座。
詩人「唐捐」、同時也是台大中文系系主任的劉正忠表示,「一方面是對社會大眾、一般的讀者有很廣泛的影響,所以被大眾肯定;在文學史上也是受到肯定的,也就是說在學院裡面的,他有歷史意義跟藝術價值。」
學者認為,鄭愁予的詩作樹立了現代抒情詩的基本模式,兼顧歷史及藝術的雙重意義。而他過世的消息被證實後,不少藝術界的友人紛紛發文,悼念這位一代詩壇巨擘。
洪詩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