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在掃墓時注意過周邊生長的植物嗎?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及林業試驗所近年在墓地裡發現不少瀕危植物,因此與在地社區、學校合作,希望能擴大這些植物的生存空間。
植物生態研究者王偉聿說道,「看過去剛好看到很多紫色的、一球一球的花,這個是華薊,它的分布很侷限,大概在台灣,目前應該這個公墓大概是族群最穩定的。」
走進苗栗的某個公墓,植物研究者王偉聿馬上發現好幾種瀕危植物,它們喜歡的開闊草生地大多位於平地、丘陵,容易被開發,墓地因此成為它們的避難所。
植物生態研究者王偉聿表示,「我們不會讓墳墓上有樹,甚至植物都會全部清掉,所以因為掃墓的關係,讓整個墓地維持在是草生地環境。」
台灣地狹人稠,近年許多公墓陸續遷葬改作其他用途,2022年林業保育署及林業試驗所在苗栗後龍設置復育區,將部分瀕危植物集中到這裡培育,再移植到鄰近社區、校園的花圃。
林保署新竹分署技正黃婉如表示,「把這些受脅植物有機會引進去他們這些土地上面,讓它們有機會是可以再透過自然繁衍,可能傳播,再回到原棲地周邊。」
另外也透過自然觀察,帶領學生認識家鄉的植物生態。
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陳建帆說道,「茉莉花是什麼顏色?白色的,這個是用我們苗栗來命名的。而且這個植物最早發現的地方就在我們通霄,先讓他們認識了,而且跟他們生活的過程當中盡量產生連結,讓他們小朋友能夠先瞭解這樣子,進一步可能可以慢慢的去保護它。」
人類的掃墓活動,無意間創造出稀有植物的棲地,隨著殯葬習俗改變,這個生態系的存續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在土地利用及生物多樣性之間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