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對生態影響的衝擊一直廣為人知,但近期研究發現,在澳洲的一處河口中,由外來種「太平洋牡蠣」形成的牡蠣礁,卻反而提升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指出,牡蠣礁不僅讓當地紅樹林幼苗增加1倍,也讓螃蟹、螺等無脊椎動物的數量上升8倍,提供魚類更多食物;但除了正面影響外,牡蠣礁同時也為其他外來種提供棲地,影響當地生態平衡。
一般認知中,當某個生態圈出現外來種後,可能因缺乏天敵而使該物種大肆繁殖、排擠原生種,導致當地生態受到影響。
然而近期澳洲福林德斯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南澳阿德雷得(Adelaide)的波特河位於巴克灣的河口地區,卻因為外來種「太平洋牡蠣」的出現,為當地生態帶來正面影響。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生態學期刊《新生物群》(Neobiota)上。
太平洋牡蠣是常見的生蠔種類,原產於西北太平洋海域,但如今在全球各地都可發現其蹤跡,也是澳洲當地養殖牡蠣的主要種類。
研究團隊選擇了無礁石或植被覆蓋的地面、紅樹林及由太平洋牡蠣形成的「牡蠣礁」等3種環境,以水下攝影、長沉籠(fyke nets)、區塊抽樣等方式,調查太平洋牡蠣對潮間帶魚類和螃蟹、螺等無脊椎動物的影響,以及如何影響魚類覓食。
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太平洋牡蠣在澳洲當地屬於外來種,但卻能夠提升生物多樣性,包括為紅樹林幼苗提供保護,避免被浪沖走,因此使紅樹林幼苗的密度增加1倍;牡蠣礁區域的無脊椎動物豐富度比其他棲地高2倍、生物量增加8倍,為魚類提供更多食物來源等。影像調查也顯示,牡蠣礁區域的魚類活動更加興盛,包含原生種牡蠣鳚魚會用太平洋牡蠣的殼躲藏天敵、產卵等。
研究的第一作者馬丁(Brad Martin)指出,波特河的牡蠣礁正為沿海動物提供棲地,由於過去南澳曾擁有天然牡蠣礁,因此他推測太平洋牡蠣礁或許也能提供類似生態效益。
但太平洋牡蠣帶來的影響也並非全都是正面,研究中提及,包含歐洲濱蟹、厚唇擬絲鰕虎、泥海蜷等其他外來種,同樣也高度依賴太平洋牡蠣礁作為棲地,在提升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外來種群族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