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籲重視青少年情緒障礙問題 助孩子願接受輔導、減少憾事

根據衛福部統計,15到24歲自殺率逐年攀升,去(2023)年每10萬人有10.9人自殺,教育團體和臨床專家下午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投入更多青少年情緒障礙照護資源,並宣導民眾認識「神經多樣性」,避免污名化,讓青少年願意接近輔導室,父母願意主動陪同孩子就醫,才能降低社會憾事發生。

教育團體和臨床專家14日下午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青少年情緒障礙問題。

因為去年12月,新北市一所國中發生國三生割頸案震驚社會,可能就是沒有及早介入輔導,導致青少年在升學階段誤入歧途,出現自傷或傷人的行為。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很多家長不承認自己小孩有過動兒,也不承認有自閉,很多比較輕微的根本12歲以前不會發病,不會被發現才會被漏接。」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可能在學校現場,我們給了他很多的資源,可是可能沒有辦法到位,也沒有辦法真正幫助這些孩子。」

醫師表示,其實這些青少年的情緒障礙應該稱為「神經多樣性」,是指人腦與認知的多樣性,例如社交、學習、情緒等,擴及多種神經發展族群,包括過動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等,都應使用這個名詞。

但是神經多樣性青少年恐怕因為家長缺乏病識感,或是憂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不願陪同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董氏基金會董事/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表示,「被認為到心情不好是你自己想不清楚,那實際上他可能是神經傳導質、血清素的分泌的關係,那他是需要被幫忙的。」

根據衛福部統計,15到24歲的自殺率逐年攀升,去年2023年每10萬人有10.9人自殺。

因此專家建議政府,應投入更多青少年情緒障礙照護資源,並宣導民眾認識「神經多樣性」,避免污名化,讓青少年願意接近輔導室,父母願意陪同孩子就醫,才能降低社會憾事發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