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神經醫學又有重大突破!國科會和台大醫院合作,全球首度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並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證實可以有效緩解病患顫抖症狀,而這項最新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不少高齡長者握筆或進食的時候,手腳會不自主顫抖,雖然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為了找出顫抖原因,國科會和台大醫院合作利用光電科技開發出小腦腦波技術,成功找到顫抖症的核心機轉,而這也是全球神經醫學的最新突破。
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表示,「顫抖症其實是小腦自己裡面有一個內部迴路過強,然後產生了一個共振,然後它會算出這個頻率。」
研究團隊表示,原發性顫抖症的顫抖頻率是每秒4至12次,透過光學頻率刺激設計,證實可以調整顫抖症小鼠的顫抖頻率,並應用在臨床上,藉由非侵入性的「穿顱交流電刺激」,干擾小腦共振頻率,就能有效緩解病患顫抖症狀。
潘明楷補充,「穿顱電刺激術的方法,可以提供一些電訊號去抵銷顫抖的頻率,看起來是初步有效的。」
研究團隊強調,原發性顫抖症是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在高齡族群盛行率為帕金森氏症的5倍,推估全台約有40萬名顫抖症患者,而這項研究成果未來還可運用在「小腦萎縮症」等腦部退化疾病,調節腦部不正常放電現象,嘉惠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