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塑膠救海洋 全球塑膠公約第4度談判在即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聯合國環境大會預計從明(23)日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辦為期4天的「全球塑膠公約」第4回合的談判,是繼《巴黎氣候協定》後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公約,最終目標是讓一次性塑膠走入歷史。而綜觀全球專家團體蒐集到的資料,在在顯示海洋遭受塑膠污染的情況,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緊急狀態。

位於印尼的海域有著美麗的海洋生態,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也漂浮其中。希臘愛琴海出現「塑膠珊瑚群」,這些隨海水漂流的不是海藻,而是一個個卡在岩層縫隙間、已經變質的塑膠袋,景象讓人怵目驚心。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數據,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廢棄物進到海裡,全球形成的塑膠海域總共有5大區,這些地區滿布塑膠袋、寶特瓶等塑料,其中一個位於加州和夏威夷之間,大小相當於19個台灣面積大。

海洋塑料中,對生物危害極大的是稱為幽靈漁具的廢棄漁網。海洋生物卡在這些鬼網動彈不得的情況層出不窮。泰國海洋學家長期觀察幽靈漁具對海洋生態的危害程度,已經難以估算。

泰國海洋學家納查農表示,「首先我們會記錄發現的地點,日期、深度幾公尺,哪一種漁具。漁具分布在哪一種地表,是蓋住珊瑚還是岩石或沙層。」

歐洲海洋團體3月公布的研究發現,塑料含有超過1萬6000種化學物質.其中有4分之1威脅到人體健康和環境。而塑料形成的塑膠微粒,是目前環保專家相當擔憂的環境主要污染源。

聯合國環境署蒐集的資訊顯示,南北極圈的海域已經存在著塑膠微粒,其中「綠色和平」2018年公布的數據指出,南極大陸採集的17個海水樣本中,超過一半被偵測到含有微塑料。

廢棄塑料不只戕害魚類,基於生物鏈的循環系統,連人類也受害。研究顯示,在香港水域捕撈的烏魚,高達六成含有大量的塑料,部分魚類體內的塑料殘骸多達80片。

「超越塑料」會長安克指出,「即使是一小步,也能產生不一樣的轉變。」

世界各國開始實施減塑措施,紐約團體倡議從日常減少使用塑膠袋做起,而觀光勝地義大利,則鼓勵遊客回收寶特瓶,以換取免費的大眾運輸票券,智利則回收可用衣物和垃圾再製,從下一代就扎根環保意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