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是高經濟價值的水產品之一,但國內因人為過度捕撈,加上高溫和颱風等自然因素不利野外族群生長,農業部水試所已成功在澎湖成功發展育苗技術。而在台東則試驗採室內型魚塭,透過屋頂覆蓋太陽能光電板營造陰暗且溫暖環境,並用表層海水、漁電共生技術成功飼養馬糞海膽,創造兼具發電和養殖的經濟效益,這項技術預計今(2024)年轉移民間運用。
東部漁業生物研中心的養殖箱裡,一籃一籃的馬糞海膽養殖了8個月,成長穩定,已經有一個手掌大,可以上市販賣。
研究人員說,馬糞海膽不耐高溫和潮水過度衝擊容易死亡,牠們在自然環境中時,會附著海底礁石避免被大浪衝走,食物則以吃海藻為主。因此人工養殖用籃子取代礁石,讓海膽能緊緊捉著籃子空隙安心吃海藻。而室內養殖還可以避開太陽直接照射,也不會遭受颱風、焚風侵襲,造成環境劇烈變化,長得更快更好。
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謝易叡說,「一方面提供穩定的水溫,還有穩定的食物給牠,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外面帶來的污染。」
不過一籃的空間大約養10隻左右的馬糞海膽最適合,因此1噸海水容量的養殖箱大約只能養50隻,為了提高漁民的養殖經濟效益,室內養殖池的屋頂可裝設太陽能板,遮陽又能發電提供養殖使用,多餘的電還可以賣給台電,增加漁民收入。
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謝易叡指出,「這樣子的環境下,他的單位面積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增加單位面積之內可以獲得的效益。」
國內食用的馬糞海膽主要來自澎湖,但天然環境和過度捕撈,導致野外族群數量大減,澎湖已經限制捕撈,國外進口量雖增加到一年140公噸,但價格昂貴;現在成功研發漁電共生的養殖技術,未來可以提供國內市場穩定需求,今年可以技轉民間運用。接下來還要研究海膽跟其它海洋生物共同養殖的技術,創造更多的海膽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