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約有8成的蛋雞,一輩子都只能在約A4大小的「格子籠」生活,連轉身都有困難,民團號召百人到凱道為母雞發聲,希望政府加快立法,禁止新建格子籠蛋雞場,也要制定明確期程,輔導民間完成友善的飼養轉型。
百位民眾站在A4大小的框框裡,展現母雞一輩子被飼養在殘酷的格子籠、動彈不得,只能痛苦產蛋的處境,希望替母雞爭取基本的動物福利,讓格子籠退場。
民眾指出,「連轉身的空間都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想像,我在這種環境好幾年,然後我每天就是一直生蛋。」
民眾說:「我們在幫助動物也是在幫助自己,養母雞的環境太差,所以就算我們台灣養了很多隻母雞,我們生出來的蛋,還是會不夠。」
台灣至今仍有8成蛋雞使用格子籠飼養,平均2到4隻母雞,終身被關在A4大小的空間,民團認為,身心不健康的母雞,病弱與疫病的大量撲殺,讓台灣陷入無限蛋荒的風險當中,核心問題就是「產業落後、雞養不好」惡性循環。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希望政府的大型的團膳採購或是營養午餐,能夠支持這個友善的雞蛋,讓轉型的蛋農他就有獲得市場的支持,這樣慢慢的,蛋農當然自然而然就會願意轉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說:「第一步都是要用法令先禁止,不能再新蓋新增建新的格子籠,讓舊有的格子籠用十年的緩衝期,或者是更短的時間,去逐步淘汰它們。」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出三大訴求,包括保障蛋雞基本動物福利,即刻禁止新建格子籠蛋雞場;產業升級現代化,2030完成蛋雞友善飼養轉型;以及食農教育推廣畜禽友善飼養,建立永續的糧食系統。現場也有放牧業者分享心得。
畜牧場業者蕭莉臻表示,「放養的成本並不會說到非常的大,籠飼的雞,他們產蛋環境不好,產蛋率就會相對比較不OK,那你如果說雞快樂的話,產蛋率就會比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