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躍升人口最多國 龐大勞動力成翻轉命運契機

世界人口第1的印度,龐大的年輕勞動力被視作是未來黃金10年的發展關鍵。目前印度的經濟規模已經是全球第5大,今(2023)年不只成為史上第4個成功登陸月球的國家,也首次主辦G20峰會,被視為在國際政治影響力有顯著的提升。對於印度高速成長的前景以及會面臨什麼挑戰?公視記者前往當地採訪,帶您用不同的視野了解。

印度在今年4月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數最多的國家,人口紅利為印度帶來翻轉命運契機。

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代表葛葆萱表示,「印度的人口也相對非常的年輕,印度這幾年的GDP增長非常快,都有到6%。」

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自2014年上任以來,印度的經濟規模已從全球第10大前進到第5大。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索瑪納(Sreedhara Somanath)說:「印度已經登上月球。」今年8月,印度也成為史上第4個成功登陸月球的國家,探測器維克蘭號更首次成功登陸月球南極。
 
除了經濟與科技,印度的國際政治影響力也在主辦G20峰會後,更為顯著。

印度緊抓住在國際間擴大聲量的機會,G20峰會期間,聯合美國、法國、義大利、歐盟及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簽署共同備忘錄,力推「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

耐人尋味的是,這場全球矚目的重量級峰會上,印度使用了古梵語的「婆羅多」一詞,取代英文的國名印度。此消息傳出,引來莫迪政府想藉此更改國名的諸多臆測與討論。

德里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蘇米特・庫馬爾說:「當印度政府決定將國名從印度改為婆羅多,這顯示我們想要維護我們的歷史傳承,以及我們堅持的文明價值體系。」

德里大學學生賈斯基拉特・辛格表示,「如果我們從印度現狀來看,應該保持現狀才對,我個人持反對意見。」

印度宗教語言多元,不過全國有接近9億人是印度教徒。更名與否,目前仍沒有定論,對其政治局勢會產生何種影響,也有待觀察。

莫迪和其所屬的印度人民黨自執政以來,不斷打造印度教國族主義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選在此時推動更名,背後的考量值得深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