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防企業「漂綠」 學者籲減碳需確保外加性

減碳為全球熱門課題,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實施,國內將針對排放大戶徵收碳費,而其他部門也被鼓勵自願性減量,可進行碳權交易,但怎麼避免讓企業漂綠,也成為重要課題,下午一場公聽會中,有學者指出真正的減碳要具有「外加性」。

國內減碳工作將兩軌並行,針對排放大戶課徵碳費,其他對象則鼓勵自願性減量、獲取碳權,可進行碳交易。

但碳權要怎麼抵換才能達到真正減量,而不是讓企業漂綠,下午公聽會上,學者引用國際研究單位出版的「碳抵換指引」,指出「外加性」很關鍵。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認為,「法規已經管制,譬如說我們一定要用某種能效的燈泡,你再更換燈泡當然就不具有任何減碳效益,因為法律已經規定你要這樣子去做。」

學者強調,若無法確保外加性,減碳恐淪為一場空。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碳交易在國際已推動20多年,台灣才剛要起步,認為態度可謹慎但不能矯枉過正,碳交易還是有國際規範可參考,而針對國內未來在「碳權交易所」交易的商品,其可信度更需要官方認定。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教授李堅明表示,「國外進來的自願性市場,必須要環保署來做認定,哪一些在這個交易所可以合格使用,環保署必須趕快認定。」

自願性減量產生的碳權,將在國家碳權交易所進行買賣,主辦公聽會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表示,政府能否建立清楚的制度與標準,關係到產業低碳轉型是否順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