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暖池,台大地質系副教授任昊佳帶領團隊透過珊瑚同位素的紀錄,首次發現在南太平洋生成的「西邊界流」,會把西太平洋的熱能帶到赤道東側,證實對太平洋以及全球氣候有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在索羅門海採集珊瑚,採樣後交由台大地質系副教授任昊佳的研究團隊,進行珊瑚骨骼的氮同位素分析,由於此地珊瑚位處副熱帶赤道海洋水團交換的地方,對於水團變化非常敏感,成了當地海域最忠實可靠的記錄器。
台大地質系副教授任昊佳說:「我們就反之可以用這個同位素的變化,去推估水團交換的變化,也就是告訴我們西邊界流的強弱。」
西邊界流在南太平洋生成,會把全球最大暖池、西太平洋的熱能一路帶到赤道東側,任昊佳副教授與國際研究團隊發現,西邊界流隨著全球暖化增強,一增強就會傳輸更多熱能,把異常暖的水團帶到海溫較低的海域。
任昊佳表示,「西邊界流就起到了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它會把從西邊的太平洋,非常溫暖的海水,帶到東邊的赤道太平洋,每到聖嬰年的時候,西邊界流都會變得相對比較強。」。
此研究證實西邊界流,對太平洋以及全球氣候有重要影響,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任昊佳表示,掌握西邊界流強度,有助於更準確預測聖嬰強度,以今年而言,科學家已預估是非常強的聖嬰年,對台灣來說,可能會出現更溫暖的冬天,颱風侵襲的比例也可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