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淨零碳排目標,政府訂定2025年市區公車電動化達35%,2030年市區公車1萬1700輛全面電動化。不過,對照現有電動大客車數量只有1170輛,換算下來未來3年內,業者必須有意願汰舊,並且新購至少2900輛電動公車才能達標。客運業者表示,購買電動公車,交通部補助370萬而業者要自籌630萬,是沉重負擔。環團認為,政府可提供業者,融資貸款管道增加業者購買意願。
政府極力推動淨零碳排,未來市區公車要邁向全面電動化,不過電動車換購成本高,會不會轉嫁到售票上引起關注。
民眾認為,「票價一定會漲,這是一個趨勢,我只是怕電不夠。」也有民眾認為,「能對環保有幫助當然很好,政府有辦法讓票價增加幅度不要那麼多,當然是很好。」
交通部路政司科長林宇平說,「中央跟地方來共同努力,一般像地方政府,他有一些譬如說他會對電動大客車這個營運虧損,特別有一些加碼的補助,這樣子來幫助業者說盡早汰換,來達成我們這個淨零的目標。」
交通部早在2011年,開始推動電動大客車,只是截至目前為止,現有電動大客車只有1170輛,到了2025年,政府期望達到35%市區公車電動化。但換算下來,未來3年內業者要有意願汰舊,並且購買2900輛電動公車才能達標。2030年市區公車1萬1700輛,則要邁向全面電動化。
不過目前電動公車,都集中在六都,其他縣市像是基隆市和苗栗縣都掛零,要推動淨零碳排難度高。
首都客運集團總經理李建文提出難處,「一部電動公車業者扣除補助款之後,業者要自籌600多萬元的自備款,那100部就是6億多,試想哪有一個業者能承擔那麼多的資金周轉。」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進口的方式去刺激國內的電動車的價格,能夠妥善地壓到一個業者可以接受的水準,對融資上面的管道這個部分這也是很重要的需求。」
針對國內電動大客車,目前共有兩家廠商開發出3款車輛,但充電場域以及購車成本,都影響業者換車意願,政府還要推出相關配套,才不會讓政策淪為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