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同化政策影響 日本愛努與琉球文化近失傳

日本境內有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從最北邊的北海道到國境之南的沖繩,過去在幕府時代到明治維新期間,在強制同化政策之下,少數民族文化瀕臨消失。近年來有部分學者和年輕一代,希望透過學習與實踐找回這些文化傳統,也讓身上有少數民族血統的日本人活得更有自信。

在這個像是舞蹈教室的地方,一批20出頭的年輕學生穿著愛努族的服飾、學習愛努族的歌舞。

研討室裡的他們,和一般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兩樣,穿著牛仔褲和帽T或是外套。他們是一個稱為「愛努族文化專案」的社團成員。

發起這個專案的札幌大學教授本田優子,本身也有五分之一的愛努血統。她希望能帶動更多年輕人,不管是不是出身愛努族,都能學習北海道在地的原住民文化。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

本田優子坦言,「當我們要開始推動這個計劃時,面對不小的反彈,真的令人覺得可怕。當然我自己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但在此要談論愛努族問題是個禁忌,社會普遍認為不要去觸碰。」

北海道是在明治維新初期的1869年,被日本中央政府納入正式版圖,同時進行強迫性的同化政策,目的是讓愛努族也自認為是屬於大和民族的日本人。

100多年後的現在,即使社會逐漸開放,要讓愛努族在日本社會裡與大和民族平起平坐,仍舊被視為一種禁忌。

愛努文化專案愛努族學生織田瑞希表示,「希望愛努族可以站上日本的先頭地位,並且帶起一股風潮,藉這個活動讓大家認識原民文化。」

同樣受到強制性同化影響的,還有最南邊的沖繩。從江戶幕府時代薩摩藩出兵攻打琉球王國,到明治維新之後,琉球群島於1879年改名沖繩縣、成為日本領土。

當時琉球群島流行刺青文化,因為在日本本土被視為罪犯的標記,而遭到法律禁止。儘管二次大戰後獲得解禁,但就像北海道討論愛努族問題一樣,刺青在沖繩也成為禁忌的話題。

沖繩刺青師平敷萌子表示,「我頭一次看到沖繩刺青時,就覺得為什麼我自己身上沒有。怎麼說呢?就很難一下子用言語表達,想讓自己和沖繩有更緊密的連結。」

平敷萌子的父親是沖繩在地人,母親則是來自本州的大和民族。她希望能藉著刺青藝術,讓傳統可以趕上流行文化,讓更多人思考自己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