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允合成燃料續用 環團憂破壞減碳氣候目標

歐盟先前通過2035年全面停賣燃油汽車的決議,但在德國研發出合成燃料後,只要燃油車完全使用合成燃料,讓內燃機引擎等同淨零排放,就能被視為是零碳車輛,可以繼續使用。不過環保團體認為,這種合成燃料無法達到減碳目的,恐怕還會拖累歐盟訂下氣候目標。

歐盟議會在2月中,在德國史特拉斯堡通過2035年全面停賣燃油車的決議。

但以汽車工業為主的德國,認為應該納入油電車使用合成燃料的相關條約。在雙方協調下,終於在3月底的歐盟能源部長會議中,同意可以繼續銷售燃油車,前提是要使用減少排碳量的合成燃料。

7年前在德國西南部城市卡爾斯魯爾設點,以研發合成燃料為主的德國企業INERATEC,研發出來的合成燃料,是由二氧化碳與氫、水合成生產。

儘管在使用後依舊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因為製造原料使用回收的二氧化碳跟排出的二氧化碳量相同,因此被認定為淨零排放,能利用在現存的加油站,繼續為燃油車服務。

目前業者預計到今(2023)年底前,將在德國設置生產據點,年產3000噸合成燃料;預計到2025年,生產量能翻10倍,達到3萬噸。

INERATEC執行長波爾特肯指出,「合成燃料是能幫助全球燃油車脫離排碳的解決方法。」

使用合成燃料減碳,讓歐盟汽車業界也相當支持。過去為了推動電動車,相關業者擔心會讓燃油車原有的工作機會大幅減少;在電動車普及前,也期望有其他解決車輛排碳的方針,協助燃油車發展到電動車的過渡期。

但目前要普及合成燃料的使用也不簡單,因為生產燃料的成本一公升約5到6歐元,相當於台幣165到200元之間。必須讓燃油需求市場增加,費用才可能降低。

合成燃料聯盟幹部拉爾夫迪墨估計,「如果能大量生產,生產成本就會降到一公升約1至2歐元左右吧。」

儘管燃油車銷售看似有望能持續下去,但NGO團體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卻反對使用合成燃料,認為到2030年,除了德國司機使用合成燃料的加油成本會比普通汽油高50%外,合成燃料的生產量不足,也會影響難以電動化的航運、航空等部門使用量。另外,合成燃料所謂的淨零排放,其實並未真正協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破壞歐盟訂下的減碳氣候目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