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兒虐事件增 疫情釀家庭經濟問題恐為主因

疫情造成許多家庭經濟緊張,間接導致兒童受虐事件增加。專家呼籲各國政府強化社會安全網,及早解決家庭問題,才能減少憾事發生。

美國多個州陸續有報告指出,過去幾年兒童遭虐待和疏忽的案件創新高。英國網路觀察基金會則發現,英國近5年兒虐相關影像在網路上流傳的案件,增長了66%。

東亞國家情況同樣不樂觀,2022年日本孩童遭虐轉送社福機構的人數,較前1年增加7.1%,南韓2021年的虐童案例則成長了21.7%,兩國數據都顯示,施暴者多是直系親屬,也有不少幼兒園虐童事件。

香港訴訟律師馬亞山指出,「它(世衛)定義兒虐為,在責任、信任或權力關係中,對兒童的健康、生存、發展或尊嚴,造成實際或潛在傷害的所有形式之肢體或心理虐待、性暴力、忽視疏忽商業,或其它形式的剝削。」

許多研究發現,疫情是虐兒案增加的原因之一。疾病肆虐造成有些人痛失親人、失業、生計困難及被迫長時間待在家中,最後就有可能導致虐童,或是無法提供兒童飲食、居住環境及教育等基本需求而疏忽照顧。

多數案件都仰賴政府及社福團體介入協助,然而就以美國為例,包括賓夕法尼亞、紐約等大州,虐童案都在增加中,不少處理兒童創傷的機構陸續爆滿,受虐孩童只能慢慢排隊等候。而東亞國家受傳統價值觀影響,光是通報受虐案件就困難重重。

弘益大學法律系教授趙熙景說明,「人們普遍不願意涉入或直白地勸諫懲罰及約束小孩,因為那是父母的職責和權力範圍,如果聽到一名小孩哭泣或大叫,鄰居並不會主動報警通報案件。」

就算是專業人員,如老師、醫生或社福工作者,在發現疑似兒虐事件時,也未必敢立即通報,因為事後要面對的輿論壓力及法律風險更難以預料。

馬亞山提及,「第一,對於是不是兒虐必須要有具體的說法;第二,需要有明確的通報管道;第三,通報職責必須擴及那些,從事兒童相關工作,對兒童有責任的專業人員,必須給予通報的人保護措施,如訴訟豁免、防止雇主和父母報復,也須有公眾教育並增加社會福利,支持孩童和那些兒虐通報者。」

比起事後補救,事前防範也必須投入心力。在南韓,不少兒虐案最終卻允許施暴父母緩刑,原因是孩童毫無去處,只能送回給原生家庭撫養。追溯源頭,若能及早發現家庭問題,或許就不會發生憾事。

馬亞山說道,「其他國家更好的實際做法,通常是增加家戶訪視。透過家庭會談去發現可能導致兒虐的問題,並討論是否須投入社會協助,來保護小孩。」

趙熙景認為,「如果父母能得到更好的支持,更好的諮詢,更多的訓練,像是如何管理情緒和壓力,如何更好地照顧小孩,對大家來說都會有更好的結果。」

及早發現,及早協助有困難的家庭,政府提供充足資源,支援父母,療傷孩童,唯有強化社會安全網,才能減少虐童事件繼續發生。

(圖/美聯社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