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六都市長候選人對於興建社會住宅的態度,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拜會14位候選人後,今(27)日舉行記者會表示,多數市長候選人都提出比內政部設定目標更高的興辦數量,卻也強調承諾只是開始,實踐才是王道,希望候選人當選後能落實承諾,住盟也會繼續監督。
大聲喊著口號,希望各界重視社會住宅興建及管理議題,尤其大選將至,為了解六都市長候選人的社會住宅政策,社盟利用一個月時間拜會14位候選人,針對興建面、營運面以及持續面3個部分,進行了解。其中,針對「以收入設算可負擔租金」的訴求,雖然台北和桃園都已經採用兩地的候選人,都同意維持此作法。不過,其他各都的候選人,多未具體表態。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指出,「我覺得最重要第一個原因是,非常多候選人是擔心財務的問題,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社會住宅是以收入來計算租金,就認為他們的租金,就會收得更少。」
此外,14位候選人都承諾將持續興辦社會住宅,多數都提出了比內政部設定的目標,更高的興辦數量。像是參選台北市長的黃珊珊和蔣萬安,就承諾當選後興建5萬戶;陳時中則是承諾興建4萬戶。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指出,「社會住宅真的不是比數量,因為我們服務已經推動了,所以營運持續面,這絕對也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重點。」
伊甸基金會CRPD實務研究中心高專林灯偉指出,「有一些心智障礙者,他因為這個流程很複雜,或他抽籤的通知,他可能不是那麼地可以理解,所以他可能就不知道要怎麼申請,或者他其實已經抽到了,可是他其實不知道。」
住盟強調,承諾只是開始,實踐才是王道,希望候選人當選後,能落實承諾,住盟也會繼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