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氣外漏羅生門 西方與俄各執一詞

對於即將迎接寒冬的歐洲來說,俄羅斯減少供氣已經是大危機,但9月下旬又傳出的北溪1號天然氣管線漏氣事件,無疑是雪上加霜。各方多半認為,很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若果真如此,動手的到底是誰,也成為東西兩大陣營口水戰的新焦點。

「是轉向俄羅斯的時候了,別遲到喔,冬天就要來了。」俄羅斯外交部針對歐洲、特別是歐盟會員國所製作的影片,透過駐外使館向外放送。

在歐盟決定是否對俄方擴大制裁範圍,本身卻又面臨天然氣進口量與存量不足的時刻,俄羅斯的用意十分明顯。

西方陣營,特別是美國,就多次指控俄羅斯以能源為武器,一方面大舉斂財,儲存支應軍費的本錢,另一方面對支持烏克蘭的歐美施壓。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札哈洛娃表示,「我們期望國際間,對波羅的海管線事件能夠客觀調查。」

美國政府則是強調,會保障歐洲的能源需求,足夠撐過寒冬。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目前重要的是我們日以繼夜的努力,保障短期與長期間的能源安全。不僅是對歐洲,還有全世界。」

但從統計數字來看,美國對歐洲過冬賴以為生的天然氣需求能有多大幫助,是個不小的疑問。在北溪1號管線漏氣、俄方無限期關閉維修之前,俄羅斯平均每個星期輸往歐洲的天然氣超過10億立方公尺,即使俄烏開戰、歐美加重制裁之下,仍然保持這樣的水準。

俄羅斯天然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圖/美聯社)

相形之下,美國儘管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但供應歐洲客戶的數量,平均每星期只有大約1.23億立方公尺,不到俄羅斯的八分之一。再加上橫越大西洋的船運費用,歐洲向美國採購天然氣,成本和方便性都居於不利的條件。也因此,在北溪1號傳出瓦斯外洩後,美方的說法就相當耐人尋味。

布林肯表示,「這也是個大好機會,終結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也讓歐洲不再受到俄方能源武器之害。」

換個角度來說,當歐洲民眾飽受能源價格飆漲之苦,美方看到的是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天然氣第1大供應者的機會。

俄羅斯能源安全基金分析師尤希科夫預期,「這使得美國成為歐洲唯一的合作夥伴,包括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同時,美國也藉此機會,在未來增加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

俄羅斯智庫明白指出,美國是瓦斯外洩唯一的獲益者,因此嫌疑最大。美國等西方陣營則指出,外洩發生時有俄羅斯軍艦在現場徘徊,暗示俄方才是幕後黑手。

就在兩大陣營大打口水戰的同時,路透社引述的國際報價資料顯示,9月最後一個星期,歐洲天然氣價格持續以兩位數比例飆升。今年以來累積漲幅,已經達到120%。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