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剛落幕,北約峰會29、30日接連兩天,在西班牙馬德里接著登場。針對俄烏戰爭的局勢發展,北約除了認定俄羅斯是「直接威脅」,也將大幅擴充緊急快速反應部隊的規模。至於眾所矚目、新戰略中的對中國政策,北約內部歧見很深,對於措辭可能還有變數。
中國軍機戰艦騷擾台海周邊領域,引發包括台灣、日本等西太平洋國家,外加有地緣政治聯繫的美國高度關切,首度獲邀出席北約峰會的日韓代表,還有居於龍頭地位的美國,主張在北約的新戰略概念當中,比照俄羅斯,以鮮明而強烈的措辭來形容中國威脅。另外,英國也首度表態、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
然而,也是北約重要成員的德國與法國,除了地緣政治的思考與英美南轅北轍,更在中國有龐大的商業投資利益,極力反對使用會刺激北京當局的字眼。在這樣的妥協之下,首度提到中國的北約新戰略概念,沒有像譴責俄軍攻打烏克蘭一樣,強力批判中國的軍事擴張。
北約組織秘書長史托騰伯格表示,「我們不把中國視為敵人,中國很快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我們需要和中國來往,談像是氣候變遷和能源市場等問題。但我們對中國有所失望,因為中國不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也就是說,對抗俄羅斯才是北約成員國、現階段唯一的共識。為此,北約將大幅擴充快速反應部隊規模,從現有的4萬人增加到30萬人以上。首先是東邊與俄羅斯接壤的側翼,特別是波羅的海3國,北約計畫將兵力提高到旅級,也就是約3000到4000多人。而屬於後方的德國等地,則將有先劃分責任的各兵種單位。至於各國各軍種詳細的兵力劃分,以及任務編組,要到2023年才可能完成。
另一個因為俄烏戰爭備受關注的議題,則是原本列為夥伴國家的瑞典與芬蘭,決定升格成為正式會員。土耳其原本對瑞典成為會員很有意見,但在高峰會前已經表示不會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