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中國威脅 民團推民防手冊「公民行動指南」
黃子杰 張梓嘉/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俄烏戰事掀起國內討論如何應對中國侵略,民間單位推出民防手冊「公民行動指南」,相較於國防部的全民國防手冊範本,在空襲缺水、缺電建議民眾撥打客服,挨轟不實用,民間版的提醒準備淨水設備。此外,手冊還用圖畫區分國軍、共軍,幫助敵我識別。
兩岸情勢緊張,繼國防部發布全民國防手冊範本,教導民眾戰時如何求生,現在也有民間版本的民防手冊「公民行動指南」,指出中國對台主要侵略手段就是資訊戰跟灰色地帶作戰。對於面臨空襲出現停電、缺水,國防部手冊建議撥打客服,民間版強調平時就要準備淨水錠、簡易濾心濾水器。
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你可能會帶個淨水器甚至淨水錠,把這個污水變成可以使用的水,然後也考慮到如果戰爭或大規模災害持續,沒有電怎麼辦,手搖的收音機或者是可攜帶的那種小太陽板。」
闊臺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表示,「我們從創傷急救開始,因為保護自己救活身邊的人,是任何災難應變時最重要的第一步,從捷運站都看到、都有AED,那AED旁邊應該也要有急救包。」
學者指出,透過結合登山、野外社團專業知識,讓手冊的生存指南實用性大增,一旦台海爆發戰事,民眾首要先做好自保,兩軍交手引發槍戰交火,手冊也教導民眾壓低身體、趴在地面,判斷子彈可能方向,尋找鋼筋混凝土掩護。至於國防部版本沒有詳述判斷如何敵我識別,公民行動指南則透過圖畫,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區分國軍、共軍。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表示,「我們對於國防安全或者國家安全的免疫力,來自於知識,來自於知道我應該怎麼做,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而敵情回報也是戰時階段,民眾必須學會的生存要領。立委指出,全民國防不是只有國防部的責任,政府、民間必須攜手合作。針對全民國防手冊範本爭議不斷,立委要求政府聽取民意,重新盤點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