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與業者生產「潯寶衣」 以海廢寶特瓶為原料

朱鳳治 陳立峰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根據統計,台灣近年來數量最多的海洋廢棄物就是寶特瓶,環保署結合業者,把海廢寶特瓶蒐集起來再製成衣服。

一波波海浪把寶特瓶推到了沙灘,志工撿起來送進再製工廠,粉碎成碎片,抽絲紡成棉,環保署首度結合國內資源回收和紡織業者共同研發,產製海洋廢棄寶特瓶含料高達96%的潯寶衣,未來更希望藉此建立海洋廢棄物的循環制度。

環保署執行秘書顏旭明表示:「我們同時在今年九月份,也向我們的智慧財產局申請了我們的海洋廢棄物循環標章,只要符合我們制度,能夠追溯這個來源,我們都會發給標章。」

地方志工蒐集了8噸海洋廢棄寶特瓶,最後只有3.8噸能作為原料,業者表示,海廢寶特瓶不同於陸地上的寶特瓶,經過海水浸泡和鹽分的侵蝕,材質已經有了變化,前端挑選和去除雜質的工作也相對耗時困難,成本也較高。

業者鍾孟璋指出:「相較我們一般陸地上回收的,時間上它相較比較長,所以會影響到它的纖維強度。」
 
紡織業者張嘉亨說:「海洋廢棄的回收,再加上生產的一個流程,從頭到尾我們估算損耗率,可能有高達50%。」

根據臺灣ICC海洋廢棄物監測,2015年到2019年海廢數量最多的第一名就是寶特瓶、其次塑膠瓶蓋和吸管,環保署統計,台灣一年約有24到48噸的海廢寶特瓶,環保署希望透過潯寶衣等再製產品讓海廢回到循環體系,喚起國人的環保意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