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第一唱片傳三代 見證臺灣歌謠興旺佮衰微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臺北的大稻埕有一間第一唱片行,開店到今、已經已經超過50年,ﰀ也看著臺灣歌的大起大落,紲落來,欲ﰓ觀眾朋友來看聽、彼个年代的臺語老歌。
唱盤踅啊踅,唱針綴曲盤的紋路徙振動,清亮迷人的歌聲中,閣聽會著若像炒豆仔的聲,這塊老曲盤放送的,就是台灣寶島歌王文夏1958年「黃昏的故鄉」。
捌替文夏老師辦過演唱會,也替伊寫自傳的資深音樂人劉國煒講,1956年的台北三重埔,有歌舞廳、戲劇院、遮也是烏膠唱片生產上濟的所在。這間佇大稻埕的第一唱片行,這陣已經傳到第三代,第二代的頭家就是文夏老師的大歌迷。
第一唱片行,對1965年營業,1969年,電視猶無普遍,台語唱片真衝,1970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和日本斷交,台灣的電視、電影、音樂被政府嚴格審查,校園民歌興起來,當當時唱片行也因應人客需求,替in剾帶,khoo音樂,總是時代變遷,唱片行沓沓仔退流行,這馬唱片行的第三代也兼賣咖啡、水餃。
唱盤踅啊踅,唱針綴曲盤的紋路徙振動,清亮迷人的歌聲中,閣聽會著若像炒豆仔的聲,這塊老曲盤放送的,就是台灣寶島歌王文夏1958年「黃昏的故鄉」。
捌替文夏老師辦過演唱會,也替伊寫自傳的資深音樂人劉國煒講,1956年的台北三重埔,有歌舞廳、戲劇院、遮也是烏膠唱片生產上濟的所在。這間佇大稻埕的第一唱片行,這陣已經傳到第三代,第二代的頭家就是文夏老師的大歌迷。
第一唱片行,對1965年營業,1969年,電視猶無普遍,台語唱片真衝,1970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和日本斷交,台灣的電視、電影、音樂被政府嚴格審查,校園民歌興起來,當當時唱片行也因應人客需求,替in剾帶,khoo音樂,總是時代變遷,唱片行沓沓仔退流行,這馬唱片行的第三代也兼賣咖啡、水餃。
行過五十年歲月的第一唱片行,雖罔無閣再進新歌,不過見證過台灣音樂無仝時期的興旺和衰微,也猶閣是地方愛音樂的人士盤撋、交流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