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菊池氏細鯽魚 消失30年再現池上
章明哲 / 台東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東縣池上鄉富興村社區發展協會進行當地生態調查,意外在一處公有地濕地發現消失30年的台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魚,此為已經被列為國家瀕危物種的淡水魚,而且在社區中,還有消失40年被列為區域滅絕的赤箭莎、克拉莎植物。
這處濕地在池上鄉富興村一處廣大的稻田中間,面積大約有20多公頃,社區居民今年發起社區水文生態資源調查,卻意外在濕地水域撈到一種30多年前曾經是池上便當菜「白魚干」,但後來卻消失的台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魚。
菊池氏細鯽在2017年被農委會列為國家瀕危物種,而且只生長在宜花東三縣市的淡水水域,這樣的發現對池上鄉的生態環境非常重要。
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國欽說:「撈到那個魚我馬上把那個照片傳給懂魚類的專家老師,他說這個就是那個魚。」
生態工作者林耿弘解釋,「那牠會不見的原因就是,可能就是有很多的工程、農藥或棲地破壞,甚至於外來種入侵等等,導致於牠現在變得非常非常稀少。」
另外,社區中,日前也被發現兩種區域滅絕的濕地莎科植物,一種是體型矮小的「赤箭莎」,一種是生長在水邊、台灣最高的「克拉莎」。社區呼籲政府要趕快採取保護作為。
池上鄉鄉長張堯城表示,「濕地的生態非常豐富,所以我們就放棄給農民承租,我們把初步的調查好以後環境整理好,我們來申請看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的,給牠保護起來。」
張堯城說,目前已和林務局配合,可能採取低度開發的方式,做好濕地保護。不過社區發展協會希望能趕快移除濕地中,危害這三種動植物的外來物種,避免牠們受到生存競爭的威脅又再度消失。
這處濕地在池上鄉富興村一處廣大的稻田中間,面積大約有20多公頃,社區居民今年發起社區水文生態資源調查,卻意外在濕地水域撈到一種30多年前曾經是池上便當菜「白魚干」,但後來卻消失的台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魚。
菊池氏細鯽在2017年被農委會列為國家瀕危物種,而且只生長在宜花東三縣市的淡水水域,這樣的發現對池上鄉的生態環境非常重要。
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國欽說:「撈到那個魚我馬上把那個照片傳給懂魚類的專家老師,他說這個就是那個魚。」
生態工作者林耿弘解釋,「那牠會不見的原因就是,可能就是有很多的工程、農藥或棲地破壞,甚至於外來種入侵等等,導致於牠現在變得非常非常稀少。」
另外,社區中,日前也被發現兩種區域滅絕的濕地莎科植物,一種是體型矮小的「赤箭莎」,一種是生長在水邊、台灣最高的「克拉莎」。社區呼籲政府要趕快採取保護作為。
池上鄉鄉長張堯城表示,「濕地的生態非常豐富,所以我們就放棄給農民承租,我們把初步的調查好以後環境整理好,我們來申請看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的,給牠保護起來。」
張堯城說,目前已和林務局配合,可能採取低度開發的方式,做好濕地保護。不過社區發展協會希望能趕快移除濕地中,危害這三種動植物的外來物種,避免牠們受到生存競爭的威脅又再度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