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新社推造林 種牛樟盼取代檳榔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農村檳榔行情不佳,有農民開始思考種植牛樟等經濟林木的可能性。台中新社白冷圳發展協會也透過社區力量推動造林,希望逐步取代滿山的檳榔樹。
新社這片檳榔林樹下的牛樟木,平均有兩到三年的樹齡,工人正在進行疏枝修剪工作。6公頃多的林地,都採取檳榔樹下種牛樟木的做法。這些經濟林木要長到可以使用,平均要十年的時間。而在山的另一頭,則是有一群工人在砍除杉木林的陡坡上種下一棵棵的牛樟木。檳榔農張先生利用空檔參加這個林務局的造林工作,補貼家用。
張先生說:「以後這種樹的經濟價值比較好,現在農業很難做,水果什麼的都那麼便宜 也不好做。利用有空的時候加減做。」
農村人口老化,檳榔行情不佳, 再加上採收成本高,山裡有不少林地荒廢,檳榔農開始思考種植經濟林木的可能性。台中新社區白冷圳發展協會,從三年前就開始推動檳榔園造林,等牛樟、楓香及肖楠木長到一定高度,再逐步取代檳榔樹。
白冷圳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徐炳乾說:「檳榔下就是找那個行間來種。這塊土地是適合種什麼樹。再來就是說,這個社區以後要發展什麼的行業、國家今天要怎麼樣,把這些人安定在這個淺山農村裡頭,恢復山林。」
白冷圳社區發展協會在新社30公頃的林地,種下4萬多棵經濟林木,他們也提出適地適林的觀點,建議林務局採行檳榔樹與經濟林混種的做法,不要為了木材自給率,就衝高單一經濟林木的數量,讓造林結合社區發展及在地性,才能達到山林保育功效。
新社這片檳榔林樹下的牛樟木,平均有兩到三年的樹齡,工人正在進行疏枝修剪工作。6公頃多的林地,都採取檳榔樹下種牛樟木的做法。這些經濟林木要長到可以使用,平均要十年的時間。而在山的另一頭,則是有一群工人在砍除杉木林的陡坡上種下一棵棵的牛樟木。檳榔農張先生利用空檔參加這個林務局的造林工作,補貼家用。
張先生說:「以後這種樹的經濟價值比較好,現在農業很難做,水果什麼的都那麼便宜 也不好做。利用有空的時候加減做。」
農村人口老化,檳榔行情不佳, 再加上採收成本高,山裡有不少林地荒廢,檳榔農開始思考種植經濟林木的可能性。台中新社區白冷圳發展協會,從三年前就開始推動檳榔園造林,等牛樟、楓香及肖楠木長到一定高度,再逐步取代檳榔樹。
白冷圳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徐炳乾說:「檳榔下就是找那個行間來種。這塊土地是適合種什麼樹。再來就是說,這個社區以後要發展什麼的行業、國家今天要怎麼樣,把這些人安定在這個淺山農村裡頭,恢復山林。」
白冷圳社區發展協會在新社30公頃的林地,種下4萬多棵經濟林木,他們也提出適地適林的觀點,建議林務局採行檳榔樹與經濟林混種的做法,不要為了木材自給率,就衝高單一經濟林木的數量,讓造林結合社區發展及在地性,才能達到山林保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