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極端氣候,兩期稻作種植期間不是遇到乾旱、就是遇到大雨,造成水稻受損影響農民收入。屏東科大研究出新的方法種水稻。今天(30號)收割,收成不但沒有減少,還比往年多了兩成,稻穀也更結實飽滿。 東部水稻在種植期間,常因為颱風大雨損壞灌溉系統缺水灌溉。屏科大研發的「水稻強化栽培體系」新式耕作法,是利用3到5天給稻米灌溉過去一半的水量的節水方法,強迫稻米自立自強,再投入特殊益生菌活化土壤,讓稻米在缺水狀況下還是可以長出強壯的根莖、稻穀也更飽滿結實,還能減少福壽螺危害。 ==屏科大教授 王裕民== 我們不給水的原因 是因為要促使我們的根 能往下來發展 ==屏科大校長 戴昌賢== 它們跟益生菌的相輔相成作用 甚至對福壽螺的防治 事實上都有不同的效果 提供土地試種的農民也說,利用這種新式耕作法種出來的稻米,稻桿比傳統方法種的還要粗,而且收成量增加,過去一分地只收1千斤,現在收割後估算大約有1千2百多斤,很滿意。 ==農民 周有鎮== 它比較強壯 就是它結的果 比較不怕下雨這樣就對了 屏東科技大學把水資源利用、生物科技和作物生長科技跨領域結合,研發出新式的種水稻技術,而且在種植期間也剛好遇到東部10月颱風豪大雨的考驗,種出抗旱抗颱的水稻,這項技術未來會推廣全國農民使用。 記者 章明哲 台東報導
極端氣候水稻常受損 影響農民收成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