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五號傳回失焦畫面,國研院表示,當初哈伯望遠鏡經過了三年的調校,才有清晰的影像,不過美國太空總署派出太空人,進行零件更換及後續多次維修,才讓哈伯望遠鏡能夠運作至今。有學者坦言,對福衛五號最後能否傳回對焦影像不感樂觀,也呼籲太空中心展開調查釐清責任。 原本規畫在2013年就要發射的福衛五號,過程中遭遇種種困難,也遇上運載福衛五號的獵鷹九號火箭爆炸,發射日期一再延遲,去年六月,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質詢時也質疑,福衛五號自己降低規格驗收。 ==民進黨立委 管碧玲 vs 前科技部長 楊弘敦(2016/6/1)== 你整個規格降低以後 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我們那個CMOS後來我們就選擇 技術比較低的去發展 將來攝影的功能 目前的預測是可能 會比福衛二號差哦 成功發射後的福衛五號首波傳回了失焦畫面,專研火箭的學者吳宗信認為,當初的質疑,恐怕是成真了。 那時候管碧玲講的是說它 幾乎都沒辦法抗震 因為火箭發射震動很厲害 它可能裡面有受損 照相機那邊歪掉一點點焦距 可能扭曲掉之後就非常模糊了 原始資料調出來看 大概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了 太空中心將試著在地面遙控,以熱脹冷縮、或調整衛星高度等方式,希望能夠改善焦距,國研院也提到,過去美國知名的哈伯太空望遠鏡,1990升空後,傳回地球的第一張影像也很模糊,花了三年才調校完成,事實上在1993年,美國太空總署還派出太空人直接到地球上空更換零件,所以吳宗信大膽直言,對福衛五號是否能成功對焦,他不太樂觀。不過參與福衛5號計畫的中大太空所所長趙吉光,認為只要再多些時間,照片可能一點問題也沒有。 中研院士、天文學者葉永烜指出,國內發射衛星頻率實在太少,太空計畫應該趁機重新評估檢討。 ==中研院士 葉永烜== 像我們好多年才有一次衛星任務 現在有一些所謂的微衛星 同樣的功能 發射也比較便宜 製作出來也比較快 從這個經驗出發 思考一下他們的策略 這些科學家認為,自主研發衛星的路是正確的,也要學習正面看待失敗,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最後焦距無法挽回,太空中心應組成真相調查委員會,徹底了解問題,釐清責任歸屬。 記者 陳姝君 陳信隆 台北報導
國研院:調校3年 哈伯望遠鏡才能運作至今
陳姝君 陳信隆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