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買禁書.偷聽禁歌 戒嚴時期共同記憶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1949年戒嚴令開始實施,黨禁、報禁、海禁等各種禁令,讓台灣社會長達38年,處在一個沒有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的狀態,買禁書、偷聽禁歌,也成了戒嚴時期、不得不然的共同記憶。今晚十點、公視「民主練習曲」,帶您回顧這段歷史烙痕。
有系統收藏禁書的廖為民,是戒嚴年代的出版人。解嚴30年後的今天,他的收藏,成了被展出的民主教材,但半個世紀前,這些書,卻常因莫名的理由,被迫消失。
==畫面提供:國家電影資料館==
先後查禁違反出版法 戒嚴法
並依法將這些違禁刊物 唱片
當眾在市政府予以集中焚毀
==禁書收藏家 廖為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林正杰跟張富忠先生的選舉萬歲
因為當初是
1978年3月18號查禁的
以康寧祥為發行人
大概印了一萬冊 但是已經
被搜繳了九千六七百冊以上
所以真正在市面上流通的
不會超過一兩百本
威權年代,閱讀禁書是一項風險,出禁書更是一項罪刑,可能讓人因此繫獄,一關就是五年十年。1961年起,內政部開始編印查禁歌曲手冊給各媒體,流行音樂的發展,開始受到很大的限制。
==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黃裕元==
這是第一本查禁歌曲的目錄
像第一首三年 大家很熟悉的歌
它是李香蘭唱的 左三年 右三年
==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黃裕元==
那時候國民政府一直宣傳說
一年準備 兩年反攻 三年成功
結果你給我唱左三年 右三年
查禁的原因是三
詞句頹喪 影響民心士氣
當時很多歌星的歌都被禁,盈淚歌后、姚蘇蓉,包括「今天不回家」在內,有三分之一的歌不准唱,謝雷的「苦酒滿杯」,歐陽菲菲的「熱情的沙漠」同樣被禁。 威權的幽暗記憶,在這塊土地上,橫跨了好幾個世代,也從政治、瀰漫到百姓日常。在一個閱讀不自由、說話不自由、娛樂也不自由的年代中成長,六年級以下的世代,我們,都是在戒嚴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