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地熱發展,有民間團體自行研發一款「地熱發電保溫管」,今天在北投、陽明山區的地熱井,實地測試,初步驗證地熱發電的可行性,不過學者認為,沒那麼容易。 運轉中的機器,讓地熱發電「保溫管」,從30公尺深的天然地熱井中抽水。有民間團體,研發製造一款「同軸套管」地熱發電保溫管,號稱能有效防止抽取出來的水,熱能散失,未來能用在發電上。 ==蘭陽地熱資源公司專員 陳彥竹== 新型的這個技術 是把現有的水灌下去 例如說 自來水灌下去 加熱之後再取出來 這樣子 第一是我們 可以控制水流量 我們灌多少 它就出來多少 第二是 我們只要 調整地熱井的長度 我們就可以知道 我們最後取出來的熱水 溫度會是多少 台灣第一次進行相關測試,結果發現,在保溫管底部水溫,和取出來、頂部的水溫,都在50度左右,保溫效果良好。根據模擬狀況,要是控溫好,那麼在5000公尺深的地熱井,溫度設定320度的話,那麼取出來的熱能,每小時推估能有1萬度電。 ==蘭陽地熱資源公司董事長 高成炎== 日本他們在11月(試驗)是1450公尺 我是認為 我們現在這個管子 如果做了1000公尺 2000公尺 我們效果還是會非常好 現在就是說 第一要找到適當的井 第二要找到適當的經費 高成炎表示,這樣的技術,可望能用在宜蘭利澤工業區裡,推動地熱發電。但也有學者認為,難度偏高。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 宋聖榮== (贊成)是可以取熱 可是問題是它的效力 另外一個 它的成本 以及它的那個整個規模方面 基本上都還沒經過實證 台灣基本上在這一塊完全沒有 雖然最近從2009年 再生能源法通過之後 有所謂的FIT 可是這個似乎還是不夠 宋聖榮說明,先前有其他國家,看好台灣發展地熱發電,但不敢進駐,原因在於電業法、和環評等項目上,雖然有所規範,但並不明確。因此建議政府,要給予充足的協助和動力,才能有效發展再生能源。 記者 曹晏郡 陳保羅 台北報導
推廣地熱應用 民間研發"地熱發電保溫管"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