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人類生命的一大威脅,對其他動物也是一樣。例如澳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的「袋獾」過去十年來就飽受面部腫瘤之苦。保育專家擔心,可能面臨滅絕的命運。 這隻袋獾被研究人員抓起來,準備進行一系列的醫學檢驗。袋獾又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根據考古學家的查證,牠們早在600年前就已經絕跡於澳洲本土,歐洲移民來到澳洲以後,只有南邊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可以看到野生的袋獾。 雖然澳洲政府在1941年把袋獾列為保育類動物,禁止民眾獵捕,但自從1996年出現第一個正式的病例後,袋獾就在臉部腫瘤的威脅下大幅減少,光是過去十年就少了百分之80。 簡稱DFTD的袋獾臉部腫瘤,是一種非病毒性的傳染病。由於袋獾常常互相咬來咬去,傳染速度相當快。更麻煩的是,引起腫瘤的病株已經突變出13種不同類型,讓疫苗的研發更加困難。 由於對腫瘤治療的前景不抱太大希望,因此保育人員現階段的做法,是一方面把野外有病的袋獾抓起來,避免擴大感染。另一方面則是在保育區內飼養繁殖,萬一野生袋獾真的絕種,就可以用野放的方式進行復育。記者徐家仁報導
腫瘤威脅 澳洲袋獾瀕臨滅絕危機
發布時間: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