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雄市長候選人公辦政見發表會【完整記錄】
高雄市長候選人公辦政見發表會,國民黨柯志恩及民進黨陳其邁針對青年就業、產業升級等議題隔空交火,而無黨籍曾尹儷及鄭宇翔也對城市發展願景提出表述。

柯志恩結論:產業不能只注重高科技
柯志恩先回應陳其邁,提到台積電不是因為忽略背後還有其他企業,只是因為陳其邁以此宣傳,因此做為表述。柯志恩指出,她最主要想談產業不能偏斜,產業應多元,不能只注重高科技,更應該關注80萬人服務的產業範圍。
柯志恩也說,「今天你(陳其邁)面對的不是韓國瑜,而是柯志恩。」表示大港若她當選將續辦、國際活動也不會變少。
柯志恩強調,回來服務高雄,是因為對高雄有很多想像,希望讓青年因為產業多元化可以續留,也以新加坡舉例,認為高雄條件更好,只是缺乏城市治理能力。
柯志恩表示,「我是市民的媽媽,會用這樣的精神對待高雄市民」,只期望大家可以給予改變機會。偉大城市需要人民給予強力監督,高雄需要被改變和國際化。


曾尹儷結論:實施公民參與的治理機制
曾尹儷表示,從政府治理角度上,高雄不缺牛肉政策,問題是如何有很棒的廚師團體,把牛肉重新煮成符合市民期待的料理。她強調市府治理的重要性,認為很多候選人提出城市治理要以民為主,是時代趨勢,實施公民參與的治理機制,就從高雄開始。
曾尹儷進一步表示,公民參與在歐美都很多成功案例,把很多決策權力還給民眾、分享給民眾,各局處首長未來都是推動開放政府的推手,希望公務體系能真正地動起來。
曾尹儷強調,未來更該關心永續投資建設,而不是撒錢;上任市長後將公開10項重大建設財務內容,未來公共建設不該黑箱作業;如今基層民怨深,政府感受和民間有落眾,因此需要民眾主動參與政治。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問高雄產業升級、培育人才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提問:如何讓高雄傳產產業升級,讓高雄好好發展?要把年輕人根留高雄,高雄產業型態勢必要做大改變,產業發展帶動城市改變,您認為產業轉型過程中,大學需要培養甚麼樣人才,以符合城市發展、產業需求?市政府可以扮演什麼角色,跟在地學校合作共同培育人才?
陳其邁:高科技或傳產大廠不知道研究或人才要找什麼系所,學校不知道人才培育要如何對接到產業發展,建構平台,希望當企業有需求,各系所可培養師資、設計相關課程,業師進入學校,減少產學落差。跨領域學習讓年輕學子更有競爭力、為企業所用,創業補助及強化。培養學子有國際移動能力,像台積電來義大應用日語及外語系徵才,培養國際能力、跨領域能力對人才競爭很重要。
柯志恩:科系多元,但產業不夠多元。大學強調學用合一,跟產業彼此作對接,可以透過學習,業師進駐等,都會有很大幫助。學校端不管雙語教學、產業科技、大學教授都會是高科技顧問,高雄就業人口中服務業佔59.2%,大專院校學生不一定進入高科技,提供平台是市政府的工作,可以建立人才庫。創業人才培育,海外加值平台赴海外研習,也希望產業界使用實習生真正的訓練,而非只是行政庶務。讓企業減少獵人才機會,學生永續發展。
曾尹儷:建立就業網和生涯規劃網。雙語教育政府要跟學校密切合作,在國小到高中,大學在第二及第三外語,仰賴大學機構一起加緊腳步強化,讓年輕人在外語培養更具競爭力,當國際機會來臨,可以找到高薪服務性工作,規畫要將高值產業鏈建立起來。例如遊艇產業精進化,未來如何跟高雄產業轉型,產業發展,可以做密切結合。大學及企業結合,提供青年更多空間機會、嘗試實習和工作體驗,讓青年留在高雄找機會。
鄭宇翔:需求方是企業,供給方是學校。未來企業不只是找人才,也要投入資源到學校單位,市府媒介企業跟學校之間,達成供需平衡就能達成缺工及畢業及失業問題。未來不希望有明星學校,而是特色學校,企業要什麼人才,就近學校培養相關人才。適才適任,企業找到適合人才,教育資源也不會浪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授游美惠提問如何成為人權友善城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授游美惠提問:目前台灣已經簽署包括婦女、兒童、身心障礙權利等人權公約,意味著各項政策及法律努力與國際接軌;城市治理要有國際觀,在公平正義議題上,有什麼具體政見和行動?對建構高雄市成為人權城市、友善城市有什麼規劃?
曾尹儷:從政府制度辦法就可以看到不合理,例如參選不讓沒錢的人參與,也是歧視。市長及政府要設法弭平,潛意識有歧視和想法存在,不能在檯面條約和標準符合潮流趨勢,但沒在本土落實。政府工作是要讓市民盡速了解資訊和世界接軌,除了女性工作職場權益要強化,政府也要輔導其他新住民。要是能當市長,會在新住民方面努力補足。
鄭宇翔:問題要解決,應該要「唯才適任」, 不分男女、國籍。國家應該主動發掘才能、提供相應工作,發揮各人長處就不會有歧視問題。
陳其邁:地方政府常碰到實踐問題,著眼政策推動,但專責人力不足且沒有統合機制,無法落實人權保障。各局處訂定明確指標,對不平等和歧視待遇做盤點釐清,訂定指標執行,無處不性別、 無處不平權。鼓勵小孩有批判能力,從教材課程到班級經營,身教言教讓小孩有人權保障、性別平等意識。有更多外部監督力量,定期跟民間組織座談,由外部監督是政府落實人權保障。
柯志恩:過去有性別工作平等法,但性別不公充斥日常。性平推動要深入而非淪為口號,性平不是只針對女性,而是公平公義原則。職場歧視很多從招募限制開始,只限男性或限女性,若當市長不會允許這種狀況出現,且要制止同工不同酬。升遷不公透過檢查進行,建立申訴平台,家庭照顧和調整工時是未來強化重點。MeToo性別暴力充斥在公家單位,若沒有女性站出來、社會支持度不夠,會造成心理傷害,法規要跟上。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提問超高齡與低生育率對策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提問:面對超高齡社會,高齡友善城市和和照護資源如何規劃佈局?總生育率將創新低,對鼓勵生育有何看法?如何規劃幼兒托育政策?
鄭宇翔答:長者照顧上希望結合民間社福和宗教團體,台灣一年捐很多錢給宗教團體,但不知用在哪?市府會積極去尋求資源,盡可能當媒介平台,讓民間團體去照顧有需求的長者;但不支持生育補助,養育責任仍在家庭,政府可降低房價,訂超高囤房稅率,並促成友善育兒環境,如托兒所,宗教機構在這部分同樣可發揮功能。
陳其邁答:1.人口結構老化衍生的面向:高雄長照預算62億元,每年增加需求長者1千人,目前已增加C級社區據點440個,280個在原高雄縣區,希望更普遍服務。公園設施、偏鄉交通也都有提升,如何預防、減緩失能未來也是重點。2.出生率面向:高雄有進步,是六都第二名,平價教保達100%,褓母和托育補助等等都有增加,從生育到幼教讓家長負擔減輕,政府會負起責任,回應變遷需求。
柯志恩答:高雄嬰兒死亡率是六都前段班,托育覆蓋率偏低,0-6歲送托10%,低於全國13.4%,但扶老比率高,顯示年輕人壓力重,社區日照機構仍不足且分配不均,因此小且多功能的照護設施,應依照地方人口比率設罝;另提升老人社會參與以及生活安全,避免困在老宅,可發展社宅結合托老、托幼,鼓勵民間發展長照,建立智能服務網等。少子化政略除了廣設公托公幼,也應增加父母生育補助。
曾尹儷答:政府要多跟民間社團合作,善用現有社區發展協會、鄰里長組織網,成為照護尖兵,因此主張提供鄰里系統更多福利,以便知悉地方發生的老幼問題;也鼓勵退休的人力資源二度就業,加入照顧長者行列,年輕人也可投入。不管長照還是生育,短期仍需用獎勵手段,讓更多人願意投入。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郭瑞坤提問如何保障農漁業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郭瑞坤提問:農業生產產銷一直面很大考驗,稻米進倉庫變老米,有的做成飼料或報廢。俄烏戰爭造成糧價上升,高雄270萬人口,各位政見亮點多在原高雄市或周邊行政區,但在土地需求大、開發壓力大之下,如何堅持農地保存、讓農漁業產值高值化、保障農民所得?
柯志恩答:農業在高雄只佔3.97%,小但很重要,應該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綠色環境的給付,包含輪作補助、農保補助;另外提高和中國協商農產出口,也讓更多國際市場看見,並提倡深加工,以高科技提升農產品價值,加強農村創生,補助與協助年輕人返鄉。
曾尹儷:10年前曾經帶美國批發商到原高雄縣看農產品,結果發現烘乾加工技術無法達美國進口標準,為何無法提早技術升級? 現在農產品品質精進了,但價格較貴,無法競爭;10多年政府沒有規劃,進展緩慢,政府哪裡出問題?應檢討政府治理問題,提早準備,協助產業提早做升級工作。
鄭宇翔:首先定位要明確。工業、林牧、科業產用地應規劃好,譬如高雄重工業發展最佳,但汙染最嚴重,未來會將沿海一帶劃成高汙染工業區,美濃則可好好發展農業。此外,農產價格忽高低,以後市府將介入供需價格,媒介上下遊客戶,減少中盤剝削。
陳其邁:農地農用有新的經濟可行性,今年稻作部分轉作為玉米,避免生產過剩,要藉由市場以及作物的調節,讓我們糧食更多元。高雄市不太可能透過劃定特定區來達到生產、生態和生活平衡,要利用都市計畫、區域計畫來調節整合農地農用、生態保育、和土地使用平衡;碳中和可能促成新的經濟模式,譬如農業廢棄物,轉為工業用料,即可用來增加農民收入,森林的碳滙轉換也可透過市府成立碳權交易平台,將海洋、森林和農業碳匯導向農民的新經濟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