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 加籍得主:貿易限制愈多創新愈弱

壓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昨(13)日出爐,由3位學者以「創新與創造性破壞,如何推動經濟成長、並提升全球生活水準」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殊榮。其中一名加拿大籍得主,特別對貿易戰提出警告,他認為國際貿易限制愈多,創新就愈被削弱。另一名法國籍得主也警告歐洲,應該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資,不能讓美國和中國擁有主導地位。

現居美國伊利諾州,擁有美以雙重國籍的莫基爾(Joel Mokyr),13日這天起得很早,因為他急著收看哈瑪斯釋放人質的消息,就在他打開筆電時,發現有很多恭喜他的訊息,而設定為拒接陌生來電的手機,也出現了一通國碼為42、來自瑞典的未接電話,這通電話就是要通知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基爾表示,「我回撥過去,他們就說我得獎了,我大概在那裡呆坐了15分鐘,整個人呆掉。」

莫基爾和法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共享諾貝爾經濟獎殊榮。但莫基爾可以分到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台幣3500多萬當中的一半,不過他笑說自己有兩個孫子在念私立學校,這筆錢很快就會燒光。

莫基爾表示,現在各國真正面臨的問題,是勞動力短缺。面對全球AI浪潮,這位剛出爐的經濟學獎得主認為,AI取代人力根本不會發生。而阻止移民的人,是在害美國經濟。

莫基爾說:「要理解在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文化環境下,創新能夠蓬勃發展。」

而共同獲得另一半獎金的2人,是法國籍學者阿吉翁和加拿大籍學者郝伊特,他們是在1992年共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說明經濟成長是透過「創造性破壞」而產生。其中阿吉翁是法國高級時裝品牌Chloé創辦人之子,他認為歐洲需要一個整合的創新市場,不能讓美中專美於前,但現在的歐洲市場是分裂的,不是真正的單一市場。

加拿大學者郝伊特也強調開放市場的重要,這才能讓潛在的創新者有機會發揮。而針對AI,他也認為科技的變革要被引導到、能夠最大化勞動生產力的方向,而不是單純去取代勞力。

郝伊特表示,「我記得早在1987年,菲利普就說,我們這篇研究會拿到諾貝爾獎的。」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聲明中指出,3位諾貝爾得主都證明,經濟持續成長並非理所當然,其中2位得主更強調,川普的貿易政策可能對它形成阻礙,他們的研究都顯示,人們必須保持警覺,並採取行動,對抗威脅持續成長的因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