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的黑洞主要分為「小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始終缺乏直接觀測證據,被視為黑洞演化中關鍵的失落一環。清大天文所江國興教授帶領的國際團隊,發現一個罕見的中等質量黑洞候選者,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的《天文物理期刊》,更登上美國太空總署官網,NASA還特別製作科普影片。
NASA影片介紹:「當一顆恆星距離黑洞太近時,它會被撕裂,而黑洞會釋放出一股能量。」
恆星太靠近黑洞,旁邊的光或氣體快速旋轉,很強的摩擦力生熱,有了溫度和光,這是恆星要被黑洞吞噬前的最後吶喊,也是位於星系外圍天體的NGC 6099 HLX,釋放出罕見的超亮X光訊號,引起了清大天文所教授江國興的注意。
論文第一作者/清大天文所博士候選人張怡琪說:「原本在2009年它沒有那麼亮,然後到2012年、就3年後,它突然變得非常非常亮,亮度差100倍,在做天文觀測的時候,像這樣子突然變很亮,其實都是有一個比較重大的事件發生。」
由於這和理論上,中等質量黑洞在吞噬恆星時的行為相符,江國興團隊與義、澳、法、美等國的科學家,運用哈伯望遠鏡、錢德拉X光望遠鏡與歐洲太空總署的XMM-Newton望遠鏡,進行約3年的觀測與分析,排除只是單顆恆星或其他天體的可能性,成為中等質量黑洞的有力候選者。
張怡琪指出,「透過X光的觀測去看到中等質量黑洞,目前比較強而有力的證據只有3個,其實我們是第3個,所以算是非常少的。」
中等質量黑洞極為罕見,這個研究成果形同找到黑洞家族的「失落拼圖」,發表在權威的《天文物理期刊》,登上美國太空總署NASA官網,NASA還為此製作科普影片。
團隊表示,還需更多觀測驗證,但黑洞不只出現在星系中心,也將進一步分析形成環境與如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