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資源回收技術佳 民團籲放眼國際市場

今(2025)年8月中旬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宣告失敗,不過國內推動循環經濟的腳步仍持續進行中。循環台灣基金會認為,目前在全球供應鏈力求轉型的氛圍下,台灣的資源回收業有好的技術,應該放眼國際市場。

要減少塑膠生產、促進回收再利用,《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卻在8月中宣告失敗。循環台灣基金會觀察,儘管目前國內企業面臨長遠的永續問題,短期則因關稅等議題帶來存續壓力,不過國內回收產業有良好技術,認為在全球供應鏈面臨轉型的氛圍下,若能放眼國際市場便能有所作為。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表示,「我們現在在倡議的議題是說不要關起門來想這件事情,而是反過來說我可以到那些國家去投資,台灣的回收產業很厲害。」

上午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受邀到台大演講,並與投入循環經濟的業者與工作者與談。其中有獨立服裝設計師認為國內的舊衣回收業可以追求產業升級,舊衣不只能做抹布,最後拆解所剩的邊角料,這些「廢料中的廢料」其實可變成時尚元素。

獨立服裝設計師金蓓雯認為,「把這些全部很廢的東西再集結起來,其實做成一個時裝的系列,當你好好去敘述的時候,它是一個有故事的衣服。」

儘管台灣在一般廢棄物回收率逼近6成,是全球前段班,不過在經濟活動上每年投入3.04億噸物料,循環利用量約3150萬噸,投入端的循環利用率約9.4%,還有極大成長空間。環境部指出,國內循環經濟面臨4大挑戰,包括如何讓資源循環最大化、減少碳排、減少非法棄置等問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