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身心科需家長陪同 青少年爭醫療自主權

現行《醫療法》規定未成年人就醫需由家長或法定代理人陪同,不過近期網路上有青少年發起醫療自主權,認為沒有家長陪同到身心科就醫才能暢所欲言。有醫師表示,青少年如有精神情緒問題需要用藥治療,還是需要家長同意。

青少年常面臨課業、人際關係及親子關係等多重壓力,甚至有失眠和憂鬱等困擾,但是鼓起勇氣到身心科就醫卻因為沒有家長陪同而遭拒。網路上有青少年發起醫療自主權,認為沒有家長陪同,就醫時才能暢所欲言。

青少年家長劉先生認為,「我覺得這也是他們個人隱私,所以私底下醫院、院方可以再通知家屬這樣子。」

青少年家長曾小姐回應,「應該是不同意吧,因為至少說要讓家長知道說小朋友目前的狀況,才有辦法去做預防跟幫助他。」

醫師表示,未成年孩子願意到身心科就醫其實就是一種求救訊號。根據衛福部統計,去(2024)年自殺死亡人數有4062人,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10位,其中0到24歲族群就有293人自殺死亡,自殺死亡率比前一年上升5.3%。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許正典指出,「學習狀態或者是生活環境狀態,或者家庭的環境支持不夠的影響,困難或者阻礙的時候他自己不知所措,或者是他用了一些不知道怎麼樣去處理的方式,可能我們講的自殺就是以痛止痛的方式。」

為了接住青少年的求救訊號,衛福部從去(2024)年8月起推出「15到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目前已服務7.2萬多人。

衛福部心健司副司長鄭淑心說明,「青少年基本上雖然說不需要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但是如果他有達到一定醫療上的需求,我們還是建議心理師要通知他的家長。」

衛福部強調,現行《醫療法》規定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就醫時,原則上應由家長或法定代理人陪同,並獲得其同意才能接受醫療服務,學校輔導室也能提供心理諮商與輔導,必要時可轉介治療,多管齊下幫助青少年走出情緒幽谷。

※珍愛生命 生命線專線:1995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