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近期接受專訪表示,有關台美關稅談判,已完成技術性協議和磋商,就等最後的總合性會議,台灣已經向美國表達,希望談判盡速完成不疊加關稅。賴清德也承認,台灣談判策略有包含「阿拉斯加投資」,但這是基於能源的路線近、也比較安全。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的近期報告則示警,台灣能源高度仰賴進口,萬一遭中國阻斷,恐承受巨大壓力。
台美關稅談判持續進行,最終稅率還沒拍板定案,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台灣的談判策略,包含投資阿拉斯加是基於能源路線,較近也比較安全。
回顧過去,這項投資似乎有跡可循,早在6月份,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就曾到阿拉斯加實地考察。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回應,「總統府的潘孟安秘書長,也有到國外去參加了相關的論壇,這一部分都有公開跟媒體朋友們,還有國人來進行相關的報告。」
總統賴清德除了證實台灣投資阿拉斯加是談判策略,更強調台積電對美投資是在關稅談判前就底定,台美關稅談判已完成技術性協議磋商,目前就等總合性會議,已經向美國提出,希望能盡速完成談判不疊加關稅。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有將近一半的電力,仰賴燃氣發電,至於燃料來源則仰賴進口,去(2024)年澳洲占比近38%、卡達25.3%、美國9.8%、馬來西亞4.9%。
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最近發布報告中提醒,台灣每年從卡達進口4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雙方又簽長達27年的合約,加上卡達容易受到中國影響,萬一供應中斷,台灣可能會在「維持家庭與醫院用電」或是「保障半導體產業運作」之間做抉擇。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指出,「政府會持續去分散氣源的來源國,同時增加政經情勢比較穩定的區域來源,來進一步穩定國內天然氣的供應。」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宗洸則表示,「從阿拉斯加直接拉管線到台灣來,數千公里的這個管線要怎麼樣去進行營運跟維護,然後維護的費用也很高,你的管線就算是從海底過來,那也有可能遭到破壞 。」
能源署則強調,卡達氣源占比已經從2013年49%降到去年的25%,政府會持續分散氣源來源國,進一步穩定國內天然氣供應。